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向
家乡的年味是什么?对于居住在广州、离家近30年的李女士而言,就是土鸡鸭、塘里鱼、菜地里各种蔬菜的香气,是亲人们围坐火炉时口中的嘘寒问暖,是记忆里韵味十足的每一句家乡方言。
“我出生在巷子口镇直田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和母亲一起去了外地,后来辗转各地求学、工作,直至在广州安家,鲜有机会回到老家重温家乡的年味。童年过年的快乐和喜悦,是我终生难忘的。”李女士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到岁末,小年一过,年味就越来越浓,她便掐着手指头计算过年的日子,不时跑到公路边观察从宁乡县城回来的每一趟班车,希望其中一辆在自己面前停下,车门口能出现父母归家的身影。因为,在父母随身的行囊里,有糖果、玩具、新衣服等各种心爱的物件,那是她翘首期盼整整一年后得偿所愿的酣畅淋漓的满足。这份满足,印象尤为深刻。
“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大饱口福,平日里不常吃的鸡鸭鱼肉过年时的饭桌上都有,而且味道特别鲜美。”离开家乡的日子越长,李女士对这份味道的越来越想念。2020年农历腊月二十三那天,她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父母在外地过年没回来,她“寄居”在了叔叔家。
叔叔家里有一口小池塘,养了200多羽鸡鸭,年前干了塘,收获了100多公斤家鱼。叔叔特意为李女士留下了一条近6公斤的青鱼,其余的都被村民抢购一空,每公斤单价近40元。放养的鸡鸭也成为“香饽饽”,不时有人上门来购买。
叔叔杀了一羽鸡,剁成小块,用黄材镇出产的小米辣和生姜丝、大蒜叶一起在柴火灶上炒了一盘格外香辣的小炒鸡,还有水煮鱼块、香煎豆腐、青炒红菜薹等,简单的几个菜式,地道的家乡口味,却让李女士感觉回到了童年。“只有回到家乡,才能真正品尝到记忆中的味道。”李女士感慨万千。
年前的数天,李女士和叔叔一家一起置办年货、贴对联、准备正月里走亲访友的各种礼品,最重要的还是那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大年三十,一家人从上午开始准备,忙碌至傍晚,17时30分,叔叔在正堂屋桌上摆上三牲贡品,一番作揖打恭后,一家人正式入座,一桌丰盛的“团年饭”在袅袅炊烟中拉开序幕。餐桌上一家人开怀畅饮,婶婶绵绵细语,叮嘱一番过年禁忌,了却酝酿了一年的美好心愿;叔叔慷慨陈词,对来年生活做出规划,将一年的丰收喜悦畅饮,激励人人新年再创新佳绩。
团年饭后,李女士和大家围炉向火一边看春晚一边守岁,柴火越烧越旺,预示来年红红火火。守岁至凌晨,村里上空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夜空被烟花映照得色彩缤纷,让李女士久久驻足凝望,似乎要将远离家乡数十年的遗憾悉数找回来。
大年初一,五更鸡鸣,又一轮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左邻右舍争先恐后纷纷打开堂屋门喜迎财神。这一天也是全年最热闹的日子,早起拜年的人络绎不绝,来往的人们个个笑容可掬,“新年好”“恭喜发财”等最朴实美好的祝愿相互送达。从大年初一开始,李女士就和叔叔一起,轮流到各位长辈、邻居家拜年,自然又免不了一番山吃海喝,李女士自嘲过完这个年,体重会增重不少。
“以前过年是大人发压岁钱给我,现在我要发压岁钱给小辈们,没想到我都是当姑奶奶的人了。”李女士笑道,记得小时候,还有龙狮队、地花鼓挨家挨户拜年,在锣鼓声中表演“二龙戏珠”“八仙过海”“五女拜寿”的龙狮故事和《刘海砍樵》《补锅》《张先生讨学钱》等花鼓戏,引得小孩子和不少大人跟着跑,看了一遍又一遍,都觉得不过瘾,直到“拜年拜到初七八,空了坛子空了塔”,春节的热闹场面才渐渐沉寂下来。
“现在,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娱乐项目不胜枚举,记忆中的年味只有回到生养的故乡才能找到。”李女士表示。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