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横市往事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2020-10-29 11:22:34
—分享—

千年古邑宁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可你知道,宁乡最早的县治在哪里吗?可不是如今的玉潭街道,而在宁乡中部的横市镇。横市旧时叫长桥,这里四县通衢,商贸繁盛。长桥的名字因何而来?又是怎样演变为横市镇?这里又保留了哪些历史古迹?今天,大家就跟随我们一起探寻横市历史,品读横市往事。

从宁乡县城出发,经省道S209线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就到了横市镇。横市东邻双凫铺,南邻老粮仓,西接黄材,北接益阳桃江灰山港。镇域面积120多平方公里,总计五万多人口。与旧时一样,横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除省道S209线外,县道横灰线、横雷线在此地交汇,益娄高速也在此处设有互通,加上标志性的洛湛铁路自北向南横贯全境,为小镇更添繁忙景象。

横市因与黄材相接,探寻其历史,大约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炭河里文化。“1996年,横市的滩山村就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叫提梁卣。到2012年,横市的云山又出土了一个大口的尊,也属于商朝的青铜器。从这些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横市地区应属于黄材炭河里文化中相对核心的部分。”宁乡文史调研员雷凡介绍。

炭河里文化经一段历史时间的繁华后逐渐消褪,直到三国时期,横市才重新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据康熙《宁乡县志》记载:“三国吴太平二年,析益阳县地置新阳,隶长沙。”吴太平二年即公元257年,新阳县治所在地就在长桥东北二里。长桥既是一座桥的桥名,也是横市的古地名。南宋时期,抗金名相张浚葬于官山,其子理学大家张栻常往来于长桥祭拜父亲,由此,张栻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过长桥》:西风吹短发,复此过长桥。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矫首山中隐,凭谁为一招。“我想张栻当年过的长桥绝不是横过沩江河的长桥,应该是横跨在铁冲河上的桥。”宁乡文史专家姜福成分析,“他写这首诗传递了对官场的厌倦,表达了他对老百姓生活的向往之情。”

张栻当时过的长桥是什么模样,现在已经找不到任何可靠记载,有记载的长桥都是后来修建的。康熙《宁乡县志》记载:“在县南九十里,洪武间知县刘淳鼎建,嘉靖二十六年,邑人李秉南、监生李廷臣重建。”嘉庆《宁乡县志》记载:“嘉庆中肖禹甸、隆有绪、李汇升、王国安、郭文彬、杨兰亭、范青廷、肖周武等倡众复修,甃石为栏杆,剥岸石,铁桩板、碑亭、铺屋,焕然一新。”至今仍有老者记得,古长桥一拱跨度约30米,桥下可并排停靠10多艘“乌舡子”。桥东头左侧建有碑亭,亭内有祁阳石石碑,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桥碑还保存得十分完好。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宁横公路改建时,古桥才被拆除。

长桥作为县治,存在仅数十年。到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新阳县改为新康县,县治也随之从长桥迁往了冷水铺(今白马桥五福村)。横市除了长桥这一地名外,当地居民还习惯叫这里为“横铺子”。据传,横市原是一片沼泽,沩江、铁冲河的河水从上游裹挟着大量泥沙堆积在沼泽里,逐渐形成了一片南北走向的沙洲。久而久之,有人在沙洲上开起了商铺。“从桥上看过去,铺子是横着的,所以大家就称这个铺子为‘横铺子’。后来沙洲越来越大,铺子越来越多,人们还是习惯把这里称为‘横铺子’,‘横铺子’的名字一直喊到了1961年。”横市镇政府退休干部肖明生告诉记者。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横市片区被划入云山公社。1961年,又单独成立了横市人民公社,属黄材区。1984年,公社改为乡,称横市乡。1995年撤区并乡,将云山、铁冲两乡并入,称横市镇。由此,横市镇的地名才定下来。

微信图片_20201029112441.jpg

▲云山学校学子读书场景。

从长桥到横铺子,从云山人民公社到横市镇,横市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独特的人文底蕴。这里不仅有被誉为“宁乡人民革命的摇篮”的云山书院,还有“黄唐起义”领导人之一李石锹带领的起义人员秘密联络点。加上风光旖旎的望北峰、云台山,以及至今保存完好的横市老街、泉塘古井等,历史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碰撞出的火花,吸引着人们走进横市、了解横市。

“为将十年,每思禁暴安民,愧无格致诚正本领;读书万卷,须知明体达用,不外子臣弟友常经。”150多年前,湘军名将刘典在老家横市倡建了云山书院,书院建成后,刘典亲自为书院提名并撰写楹联祝贺。这所书院虽地处乡村,但为上宁乡的学子入学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也为重整当时的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起到了重要作用。1911年辛亥革命后,云山学校改名为宁乡第二高等小学。这段时间里,学校与时俱进革新教育,提倡新思想。特别是“宁乡四髯”来校任教后,云山学校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这让学校成为了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为革命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从1924年开始,宁乡向黄埔军校陆续输送了52名人才。这里之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绝不是偶然,和我们宁乡人的个性担当、勇于作为的精神息息相关。”宁乡市档案馆馆长彭智勇介绍。

虽然走过了150多年的风风雨雨,云山书院却始终薪火相传,直到现在仍在开门办学、广纳贤才。

由“宁乡四髯”执教的云山书院传承下来的革命火种始终在横市地区熊熊燃烧。70多年前,在距离云山书院不远的滩山村,横市地下共产党员李石锹、尹泽南在村上开设了一家“小小商店”,两人既是湘中人民解放工作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又是湘中人民解放工作委员会书记室(简称“解书室”)的正、副书记。商店以“靖港某宅”代称,直接接受中共中央南京局的领导。1949年2月,李石锹、尹泽南与姜亚勋、陈仲怡等人,在黄材、唐市两地发动了震惊全省的黄唐起义。为了躲避敌人袭击,李石锹率领的一支起义队伍还在横市镇望北峰村设立了一处秘密联络点。“我们望北峰村以前叫温冲,温暖之村。当时李石锹的起义队伍里有几个温冲人,他们就建议李石锹把秘密联络点建在温冲的张家祠堂。”横市镇望北峰村高冲组村民李慈君热情地带领记者参观了这处秘密联络点旧址,目前这处旧址上建起了农家乐,当地年长的村民还能回忆起当时联络点的样子,“这里面有一间办公室,办公室里面有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特别简单。”

1949年5月初,李石锹所率领的部队还配合湘中一支队,与国民党保安团第八团一营展开了一场“横市歼敌战”,并大获全胜。之后,李石锹率领的部队获“湘中三支队”番号,“湘中三支队”为后来宁乡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硝烟炮火中,横市老街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始终静谧于角落。这条长约两华里的老街,虽不宽敞,却承载着横市人最温暖的记忆。“以前老街有四门,街上有武庙、文昌阁等。以前的街道是石头街比较窄,盖的都是老式房子。街上也特别热闹,因为这里是中心地点,南门通湘乡,西上安化,东走宁乡,北门通益阳桃江。”老街居民谢普生介绍。

横市老街建于何时已无从得知,老居民口中的四门也不见踪迹,但值得庆幸的是,横市老街的街道布局一直未变,现在街上还保留着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民居。闲适的午后,漫步于老街,那些古老的店铺与民居似乎都在讲述着曾经的繁华与喧嚣。

与老街一样成为横市人温暖记忆的,还有泉塘古井。这处神奇的古井,绝对称得上是横市“宝藏之地”。春夏秋冬,甘甜的泉水滋养了大地,更滋润了横市人的心田。“泉塘古井的水冬暖夏凉,夏天小孩长痱子,在里面洗洗澡就好了。到冬天水温特别舒适,洗澡也没问题。古井喝水、用水分开,周围几十里的人都喜欢来这里。”横市镇泉柳村原支部书记李小林说。

横市值得探寻的地方还有很多,十里烂山峡山势峻峭,风光旖旎,铁冲水库、沩江陶公坝波光粼粼,清澈如镜。这些美丽的风光连同火热的往事,是一代又一代横市人最宝贵的回忆,也是激励他们创造美好新生活源源不竭的动力。我们期盼着横市的明天,能更加绚丽多彩,为这片热土写就更好篇章。

撰稿:喻梦霖

文史专家: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徐拂荣 姜福成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