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何叔衡:此生合是“忘家客”道是无情却有情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2020-10-21 09:17:18
—分享—

文/图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喻梦霖

“身上征衣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1928年夏,何叔衡起身前往苏联学习和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途径哈尔滨时,他在道里区红专街的秘密接待站里改写了陆游的这首诗。一句“此生合是忘家客”,充分展现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甘为理想牺牲,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两年后,何叔衡从俄罗斯回国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1年,何叔衡不远千里、躲过敌人重重封锁,从上海赶到江西瑞金。叶坪,是何叔衡到达瑞金后的第一站。

1931年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全国迅速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期间,赣东北、湘鄂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1931年11月7日,“一苏大会”在瑞金叶坪隆重召开,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何叔衡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并在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1932年,何叔衡又分别担任了内务部部长及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的职务。当时,何叔衡已经56岁,在中央苏区,他与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董必武被尊称为“苏区五老”。临时中央政府的九个部门中,何叔衡兼任了三个部门的主要职务,从检察、司法到民政,从惩办反革命犯罪到人民婚姻、纠纷调解、干部教育等,无不在他的职责范围内。瑞金的田间地头、中央苏区政府里,人们总能看到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四处奔忙着。因为工作实在是太多了,书桌上一盏小小的马灯常常伴着他工作到深夜。为了厘清所有的工作,何叔衡还自创了三件宝。“第一个是布袋子,第二个是手电筒,第三个是记事簿。因为他兼任的职务太多,就通过三件宝把人证物证一一收集下来,这样细致地工作,让毛泽东对他非常肯定。”原瑞金市党史办主任刘良介绍。

敢为叶坪弄政法

欣然沙坝搞财经

肩扛三大重任期间,何叔衡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有口皆碑。他时常走街串户、深入实地搞调查,在瑞金群众心中,何叔衡树立了很高的威望。1932年,瑞金白露乡曾发生一起因村民争水源灌溉导致群体纠纷的案件,事情上报到临时最高法庭,何叔衡立即带领工作人员一起到现场进行调解。“当时有上百个村民坐在河边,听何叔衡讲道理、讲法律,经过一上午的调解,双方当事人都想通了,觉得何主席说的对,双方达成协议轮流放水。后来这个典型案例,被我们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作为一个经典范例宣传。何叔衡为民着想,司法为民的精神一直到今天都难能可贵。”瑞金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严帆告诉记者。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不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就在苏区逐步贯彻,他们迫使毛泽东离开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而何叔衡主管的三个部门工作,也受到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当时,一些省、县司法机关的干部产生了宁“左”勿右的思想,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以简单化、死刑化代替了公正裁决,轻罪重判和重罪轻判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何叔衡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纠正了大批冤假错案。当时,何叔衡因践行法治建设,严惩贪污腐败。还被大家誉为“反腐先锋”“苏区包公”。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央苏区临时最高法庭的审理工作逐步走入正轨,司法制度、司法机关初具雏形。何叔衡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作风更是令人敬佩。毛主席曾盛赞何叔衡:“何胡子是苏维埃的一头牛”。然而何叔衡的正直、坚持原则,却遭到了王明等“左”倾领导人的打击和批判,称他是右倾机会主义。1933年,何叔衡被撤销所有职务。面对这些强加给他的污蔑、不实之词,何叔衡曾多次声明:“在政治上我从来没有动摇过。”撤销所有职务后,他依然为党、为苏维埃做着积极贡献。

何叔衡雕像。

赠我绨袍无限意

殷勤握手别梅坑

1933年9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推行和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出发前,何叔衡迫切希望随军转移。然而随军长征的想法,立即被“左”倾领导人否决。面对这一局面,何叔衡只能坦然接受。长征队伍临行前,他拿出心爱的怀表和钢刀送给了谢觉哉,两位从宁乡一路走来的挚友心情沉痛,依依惜别。长征前一晚,何叔衡邀请林伯渠长谈,把女儿何实山亲手织给自己的毛衣送给了林伯渠。林伯渠感于此情此景,写下了一首七律诗——《别梅坑》:“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尊喜对倾。敢为叶坪弄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红军长征后,江西根据地沦陷,何叔衡和留下来的同志陷入了极其艰难困苦的处境。年近花甲的他,随队伍参加游击战争,风餐露宿,起早摸黑,却毫无怨言。到1935年,何叔衡、瞿秋白因身体原因,中共中央安排他们转移至上海治病。他们一行30多人从江西出发,往福建长汀方向前进。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何叔衡和转移人员一起昼伏夜出,匆匆赶路。何叔衡因眼力不好,护送的队员特意点起一盏“美最时”的马灯,指引他赶路。1935年2月24日凌晨,一行人到达了长汀县濯田镇梅迳村。一夜的急行军,大家已是饥肠辘辘,衣衫尽湿,便开始生火做饭。没想到,就在他们到达濯田镇的前一天,国民党保安团第十四团因护送货物驻扎在此。看到半山腰处升起的炊烟,当地地主民兵立即报给了保安团。随即,保安团的队伍就往何叔衡一行歇脚的地方赶来。眼看敌人呈包围之势,转移队员立即兵分两路突围,其中何叔衡与邓子恢一路,瞿秋白与张亮、周月林一路。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丘启源说:“由于当时何叔衡的年纪比较大,体力不支,眼看敌人就要追上来了,他就跟邓子恢说,子恢同志我不能连累你,你赶快突围,我会将革命进行到底。何叔衡讲完话后,立马掏出手枪准备自杀,邓子恢赶紧把他抱住,跟他讲无论如何也要一起突围出去。”

枪声越来越密,敌人越来越近。何叔衡却已严重体力不支。他知道再这样下去,所有人都突围不了。当行至悬崖边时,他挣脱警卫员搀扶的手,纵身一跃,跳下了悬崖。

何叔衡纵身一跃后,敌人迅速往悬崖方向聚拢。邓子恢等其他队员趁此机会赶快突围。此时,跳下悬崖的何叔衡已经奄奄一息,他顺着农田的方向爬行了十多米后,在田埂上昏死了过去。丘启源说:“何叔衡跳崖后,国民党保安团的人立马过来对何叔衡进行搜身。搜身时,何叔衡苏醒了过来,他想拔枪进行还击,敌人立马开枪,把何叔衡残忍地杀害了。”

用生命践行诺言

何公精神永存

何叔衡的悲壮牺牲,令人扼腕。1937年,在延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6周年大会上,毛泽东组织为牺牲的同志默哀,念到何叔衡的名字时,在场的人无不为这位革命长者的牺牲感到悲痛。同为“苏区五老”的董必武得知何叔衡牺牲的消息后,愤然写下:叔衡同志的肉体被敌人毁灭了,他的精神不死。现在有几十万几百万的人,踏着他的血迹前进而纪念着他。他个人死了,他在千万人的心坎上活着。那些杀害他的人,已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何叔衡曾不止一次说过,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最终,他用生命践行了这一诺言。如今,在他牺牲的地方——濯田梅迳村,树立了纪念碑、新建了纪念亭、纪念园。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永远铭记这一位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临近清明,纪念碑前被清扫得干干净净,每年,当地都有许多人自发前来悼念。回想起1929年,何叔衡留学俄罗斯时,曾写过一封信给继子何新九,信中写道:我绝对不是一家一乡的人,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求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子孙的……如今,90年过去,他的话语犹在,精神将永世留存。

扫码看视频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