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政府为了便于传达命令,投递文书、官员往来、追捕人犯,就在交通要道上修建一种房舍,以供使用。这种房舍,春秋战国时期为“邮”。传递命令要快,所以在用于“邮”的房舍中备有伕役、马匹、车辆。传递命令的使者一到,就有地方住宿,换人换马,如同现代的接力赛跑。到了汉代,就称为“驿”。《广雅诂·释诂四》:“邮,驿也。”《说文》:“睪,目伺也。从横目,从幸,令吏将目捕罪人也。”因此,“睾”字也有传达命令的意思。睾字加马旁,就是用马传命;加言旁,就是用语言传达意思。从汉以后直至清末,历代都称驿。
邮驿也供押送人犯、追捕逃亡的官员使用。《史记》、《汉书》记载:淮南王刘长谋逆,汉帝命令把他打入囚车,押送西蜀看管。因囚车上贴有封条,刘长绝食而死,一路上各邮驿传送人员未得命令,不敢开封,把死尸接力传送到了雍县,县官才启封上报。可见,西汉时期邮驿的房舍、人员,也供押送人犯之用。
邮驿也供运送货物之用,如唐明皇时,杨贵妃吃的新鲜荔枝,就是通过驿道,飞骑送往长安的。杜牧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即是指此。
邮驿的设置,战国和秦汉时,每三十里设一邮驿,到了唐朝,除陆路外,还增设水路邮驿。驿有驿田,收入供人员开支。宋以后,每十里或二十里设驿。元朝称驿为“站赤”。“站赤”是蒙古语。《元史·兵志》:“元制、站驿,驿传之译名也。”现代汉语中车站的站,就是蒙古语“站赤”的简约形式。到了明代,各地都有驿站,水驿、马驿和递运所。
驿站的负责官员及其伕役,职名历代不尽相同,有称驿长的,有称驿丞的。伕役名更多,有驿骑、驿夫、驿卒、驿递夫、铺卒、铺兵等。伕役的来源,从战国经秦汉到唐朝,都是征发当地人服役。宋代用军卒充任,清代改为雇役。
自古流传安化县城梅城由西向东有“三十六铺到长沙”的说法,这里的“铺”实际上就是驿站。安化县治梅城到府邑、省府长沙的官道共“三十六铺”。从安化县城西街总铺出发一路向东,经宁乡县、善化县(今望城区)到省府,共三十六铺,总里程360里。宁乡的长桥铺(今横市镇)正好处在“三十六铺”的中间节点之上,成为东西驿道上的枢纽,曾一度繁华无比。张栻《过长桥》诗:“西风吹短发,复此过长桥。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徘徊念今惜,领略到鱼樵。矫首山中隐,凭谁为一招。”横市长桥曾见证了长桥铺陆上和水上邮道之繁忙。如今三十六铺的名称所剩无几。有的至今一直沿用下来并发展成为现代化城镇,如宁乡的双凫铺、夏铎铺、望城的白箬铺等;有的已经改名,旧名不复存在,如长桥铺;有的因改道而早已湮没无闻。巷子口与安化接壤的司徒铺如今只剩下一条长满青苔的残缺不齐的青砖古道消失在群山环抱之中。
历代邮驿是一种官方通讯及货物传递机构,也有类似旅馆招待所的性质,甚至在战时负有兵站的责任。清末中央政府设邮传部,地方设邮局,驿站就废止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新春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