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鲁氏祠堂的道林镇政府办公地。



7月21日,“宁乡名人故里行”采访组一行来到道林镇,走访了民国“三省主席”鲁涤平的故里——曾经的鲁氏宗祠、现在的道林镇镇人民政府机关大院。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掩映在浓密绿荫之下、白墙黛瓦的深宅大院,赭色的高墙把这个深宅大院围得严严实实。那一栋栋洁白漂亮的办公大楼,那坪场上泊着的一辆辆尊荣的轿车,与那被风雨侵蚀失去了棱角的石狮、参天古老的树木、碧水涟涟的池塘、紫红色的“三合土”围墙、爬满绿苔的假山,交相辉映,时尚新潮的气息与悠悠古韵并存。恍惚间,时空在这里转瞬交替,现实与历史在这里转瞬轮回,我们的思绪,像被一根绳子牵着,步入那扑朔迷离的历史之程……
据相关史料记载:鲁涤平1887年11月7日出生于道林镇高茅屋,行伍出生,1903年11月入湖南陆军兵目学堂。毕业后在湖南新军服役,辛亥革命时为湘军排长,营管带。参加过反清之役,民国初年又参加过护国、护法诸役,1915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在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中,由于鲁涤平没有追随桂系参加反蒋活动,取得蒋介石的好感,逐渐得到提拔,1928年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后来也相继任江西省主席,浙江省主席。1934年离任,鲁涤平被调到南京,任南京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35年病逝南京。
时光倒回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一个秋天,盘龙山下的刁子塘有一个宅子,宅子的主人姓徐。一日,尚住在离此十余里远的江湾里(今大屯营靳兴村境内)的鲁涤平的祖父因事路过这盘龙山下,一眼便相中了这个宅子,懂风水的他,认为宅子所在是一块“天鹅抱(孵)蛋”的风水宝地,颇有些心机的他便出重金从徐姓人家手里买下了这个宅子。世事难料,鲁氏家族后来家道逐渐中落,宅子又被徐姓人家赎了回去。于是,在这座老宅里出生和长大的鲁涤平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重新将宅子赎回来。果然,没过多少年,身份显赫的鲁涤平重又将宅子买了回来。为了报答故去的母亲的养育之恩和安慰她的在天之灵,鲁涤平就在原址上重建了鲁氏祠堂。
鲁氏祠堂从1931年秋天开始建造,至1933年秋天竣工,历时整整三年,花去银洋三万块。鲁氏祠堂坐北朝南,融湘、鄂、赣、皖建筑风格于一体,临水处是一道高约六尺的矮墙,矮墙两边,也就是池塘东西两角处,各有一张进出宅院的大槽门,门宽六尺,高约九尺,两张槽门的檐脊上分别有一龙一凤,所以这门又叫龙凤槽门。连接龙凤槽门的,是一道厚约两尺高约一丈二尺左右用糯米、石灰和沙子筑成的“三合土”围墙,将整个祠堂团团包围。祠堂内建有凉亭、厅堂、廊柱、厢房、贞孝牌楼、假山、祭祀堂,有一口半月形池塘,池塘上空有一群鹰鹫盘旋飞舞。祠堂内还栽着楠木、香樟、铁树、丹桂等名贵树木。建国后鲁氏祠堂被作为区公所,90年代初拆门楼和主楼改建两栋办公楼。1995年撤区并乡后曾用为道林敬老院,2008年10月拆原车库、平房住宿楼等在原址改建为镇人民政府机关,新建后勤会议大楼、干职工住宿楼等三栋。2009年1月道林镇人民政府机关正式启用。现留有围墙、假山等古迹和古树。
即使到了现在,世人对鲁涤平的死因还有很多猜测,也因此大家对他也有了很多争议。带着这些对往事的迷惑和求证,我们在道林镇宣传干事戴娇的带领下,驱车来到了鑫星村南竹场组鲁涤平的嫡亲孙子鲁君仁家。鲁君仁现年68岁,父亲鲁卓昌,当过资兴县、嘉禾县两任伪县长,一生娶过两个妻子。第一个妻子傅氏在生第8个孩子的时候难产而死。8个子女中,老大鲁玉中,在二十三冶当会计;老二鲁君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当兵;老三鲁君宇,是广西西安煤矿矿务局的一个地质工程师;老四鲁君实,是个教书匠……鲁卓昌后来娶了杨次群为第二任妻子。杨次群也是个读书人,在某财政厅当过会计。她为鲁卓昌又生下了3个儿女,分别是老大鲁君仁、老二鲁君康、老三鲁玉霞。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中,鲁卓昌被人民政府镇压,所有的家业都被收归国有,大家庭分崩离析。1961年,无家可归的杨次群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来到现在的鑫星村南竹场组,被逼与家庭一贫如洗的贫下中农鲁华昌结婚。鲁华昌早年丧妻,本来就育有一子,现在又添三丁,实在是苦不堪言。杨次群打听到湘潭橦梓坪的一户人家,育有一女,很想添个男丁,于是忍痛把老大鲁君仁送了过去。转眼到了1964年,鲁君仁15岁,当时大队正在搞“四清”运动,身为共产党员的养母,想培养养父成为共产党员。结果大队干部开会审查后,不同意养父申请入党,原因是鲁君仁是鲁涤平的孙子,是地主阶级,成分不清。鲁君仁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气愤,无奈之下,只好步行了一天,在路途的破庙里宿了一夜,重新回到了生母的怀抱。由于穷境贫寒,以及阶级成分等原因,鲁君仁直到40多岁才与一个新邵的妹子周芝娥结婚,喜得贵子鲁赞。为了养育鲁赞,鲁君仁60多岁了还外出卖苦力。可喜的是,鲁赞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正在厦门某服装厂任时装设计师。
提到自己的爷爷鲁涤平时,鲁君仁不禁潸然泪下。原来,1935年元月,鲁涤平因脑溢血病逝于南京。妾沙佐安在鲁涤平死后痛不欲生,跳楼自杀。当鲁涤平魂归故里,盛大的送葬队伍回到道林镇的一座小石桥前时,只见桥已毁,路已烂,路上臭气熏天。原来,一些道林人得到鲁涤平的遗体要埋葬到家乡的消息后,便在灵枢的必经之路上,连夜将桥拆掉,把路挖烂,还在路上泼上了粪便。鲁涤平被安葬到大屯乡的铁皮塘后不久,鲁涤平的尸体竟被人从墓穴中挖出来,吊在树上。
那么,道林人为什么对鲁涤平怀有如此恨意呢?
鲁君仁说,这跟爷爷鲁涤平任湖南省主席时,秉公处理过的一件诉讼案有关。当年鲁涤平家乡的道林船帮,有一千多条船,常年将道林乡周边的物产运抵省城长沙。然而,那么多船,在长沙却没有码头,要缴很多租金,才能停泊在长沙南门外的南湖湾江西人的码头边。道林船帮认为省主席是本乡人,利用他的权势,把一个江西人建的码头据为己有,应该是易于反掌的事。因此,便无中生有地联名向省府控告,说南湖湾码头本是道林船帮建的,后由江西人利用其权势将南湖湾码头霸占了,现特请省府公判将该码头归还道林船帮。鲁涤平得悉此案并摸清其真相后,将状纸压下未作处理。道林船帮先后请出国民党元老、鲁涤平亲戚周震鳞和老师蒋铁铮,专程到长沙请鲁涤平将码头判给道林船帮。起先鲁涤平借故不见面,到后来逼急了,就义正辞严地说:“我是国民的省主席,不是一个道林船帮的主席。码头本是江西人的,你们再闹我就要办人!”江西的长沙同乡会对这次码头官司最终获得公正处理很高兴,为表示感激,特给鲁涤平送去一幅金字大匾,上书“明镜无私”四个大字。其时,鲁涤平在谈及此事时曾说:“我为官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宁愿去做布衣(老百姓)!”
鲁涤平由于秉公执法,得罪了道林船帮,道林船帮继而憎恨鲁涤平,时至今日,在道林乡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三省主席鲁涤平,不认得屋门口一个人”、“三省主席鲁涤平,一半畜生一半人”。说起这些,鲁君仁热泪盈眶,说爷爷太冤了,说鲁涤平还曾经救过刘少奇主席的命,也为家乡捐过书,办过学。
1925年7月,国民革命军成立,准备北伐。湘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副军长鲁涤平。因当时谭延闿留守广东,由鲁代理军长职务。同年10月16日,刘少奇因肺病回湘治疗时被赵恒惕逮捕,刘少奇的好友洪赓飏再三向赵的重要部属叶开鑫求情,叶就是不松口。宁乡洪家是当地著名的官宦人家,洪赓飏先后将传家宝一幅乾隆皇帝的御笔条幅和一套银质餐具送给叶,叶才答应去向赵恒惕求情,但收获甚微。刘少奇的胞兄刘云庭是鲁涤平部相当于营级的军官,当他请鲁涤平营救刘少奇时,鲁立即应承,飞电赵恒惕,恳请释放刘少奇。因刘少奇不但是鲁涤平的同乡,还是亲戚(刘少奇的母亲是鲁家人),更因为鲁涤平是赵恒惕手握重兵的原两个师长之一,还是时任国民政府常委兼二军军长谭延闿最信任的人,赵恒惕对他不能不给面子。因此,鲁涤平是促成次年1月26刘少奇被释放的关键人之一。(据张步真《诬陷刘少奇“杀人灭口”事件真相》《文史精华》2005年第三期)。
1934年冬,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上将、副院长的鲁涤平,曾捐《四部备要》等大批书籍于宁乡县,与同县的陶峙岳将军所捐的一批书籍加上我县原有的公藏图书,创建县立图书馆于飞凤山文庙。又捐六十亩水田于宁乡靳水四乡(芳储、石潭、高露、麟峰四乡)创办学校,即现在的宁乡四中。
但是,在担任湖南省主席兼全省清乡督办期间,鲁涤平颁布了“六斩”公告:“侈谈共产主义者斩,擅自游行示威者斩,窝藏共暴者斩,诋毁政府者斩,宣传过激言论者斩,抗捐抗税者斩。”在全省实行白色恐怖,并坚决奉行蒋介石的“除恶务尽”及“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的指示,许多革命群众和仁人志士被杀害。
什么是枭雄?枭雄就是攻于心计,能屈能伸,不惜使用阴谋鬼计、残暴手段,给予对手以致命、彻底的打击的人。什么是“畜生”?百度解释为卑鄙或兽性的人,由于呆傻、愚蠢、粗俗、邪恶、堕落、贪欲或残忍而令他人鄙视、厌恶的人。这显然与鲁涤平的所作所为不可同日而语。
鲁涤平就是典型的一代枭雄。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自有后人评说……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魏枫 罗建宇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