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歌声摇醉故乡 诗情打动心灵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编辑:陶湘 2015-08-20 08:40:15
—分享—
陈俊舟著《我与王洛宾的故事》一书。
陈俊舟近照。
 

  你聆听过西部大漠的风声么?

  你聆听过离海最远的涛声么?

  你聆听过烤肉里孜然的脆响么?

  你聆听过沙海里滚动的泉水声么?

  听!音乐响了——

  这是一场音乐会的独白吗?不是!这是一本书的独特的“序言”。

  这是一曲诗与歌完美的合奏,这是一本诗与歌在新疆大地上行走的履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县坝塘籍诗人陈俊舟与人民音乐家王洛宾先生生前的一段段相识相处的经历,在诗人平朴诗话的字里行间复活着,一幕一幕,催人泪下。陈俊舟先生毕业于汉语言专业,他在散文诗创作过程中,非常讲究用词,喜欢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技巧来营造自己诗风的氛围。尤其是以点带面地勾勒诗的主题和潜在的诗魂,使得作品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浪漫的神奇色彩。

  《我与王洛宾的故事》是作者历经15年创作完成的一部既可配乐朗诵,又能陶冶情操的叙事散文诗集。高雅休闲、史诗性的传奇故事让读者的心灵得到犹如春雨润物的舒心。作者文笔流畅酣然、读后令人拍案叫绝。全书以“历史篇、相处篇、怀念篇、纪念篇”四大章组成,从本书的开篇引子“您聆听过西部大漠的风声么?您聆听过离海最远的涛声么?您聆听过烤肉里孜然的脆响么?您聆听过沙海里滚动的泉水声么?听!音乐响了——”由激情四射的序语使读者在阅读书中每一篇故事时,都会因故事内容不同而自然而然地想起王洛宾先生的歌曲在思维的、意向的回音壁上回响,掩书犹如缓步走出书中音乐会。

  陈俊舟先生的父亲是山东梁山人,1950年随着王震将军到新疆,母亲是我县坝塘人,1951年八千湘女进新疆与父亲相识相知相恋。陈俊舟1957年出生后,曾随母亲在坝塘生活多年,坝塘的山山水水烙印在他心灵的记忆上。他说坝塘是他魂牵梦绕泪湿衣襟的故土,是他播种爱与情的希望村落,是他生命绽放的摇篮。这一次从网上看到家乡举行“坝塘杯”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征文,他欣然提笔,饱含激情写下《月色里的乡村》,以动人的笔调,回忆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尤其让他魂牵梦萦的,是家乡月夜下的美景。

  西部诗人与西部音乐家有一种难舍难分的情缘,诗中有歌、歌中有诗,诗歌不分家。作者陈俊舟与王洛宾先生相识相处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十分动人,作者把现代的都市生活元素注入到书中,对王洛宾先生现有的资料起到了扩展和延伸的艺术衔接作用。这本书,它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不是作者的诗集,而是“把一首民歌唱红了全世界”的音乐老人传记,它完全可以向世界传播。王洛宾先生生前到过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这本书,王洛宾先生健在时,作者就已经执笔开篇。1996年3月14日,王洛宾先生逝世的当年,新疆乌鲁木齐经济广播电台音乐天地就逐篇连播书中章节。书中《初拜忘年交》一章的最后一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天中午过得特快,中午饭是王老亲自独创:一盘鱼、一盘菜、一盘面、一盘汤,直品到夜幕上挂起了弯弯的月亮……”书中《一轮弯月·山羊胡须》的字里行间将“弯月”描写得十分经典:“坐在长条凳上的王老问我:“陈俊舟朋友,你喜欢圆月还是弯月呢?”我望着王老弯月似的眼神回答道:“我不喜欢句号似的圆月,我喜欢弯弯的月光,因为弯月能载我梦游往事的故乡。”也许这一句让王老眼神一亮,他说:“我悠然一种思想,只要有飘着弯月的地方,那就是我歌声摇醉的故乡。”书中《不朽的铜像》章节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已经在网上传遍全球:“王老!您哪是坐在高高的山岗上,您分明是坐在青海草原的花丛旁,那柔情的鞭儿抽打的地方,生长着爱情,也生长着思想。”尤其是代表着新疆地域风情的一段描写是在给王洛宾先生送葬的那篇《初春的雨和雪》,书中这样写道:“潮湿的心啊!弥漫在这潮湿的大地和天间。燕儿窝啊!初春的燕子,今朝被雨雪挡住了归巢的路,还在抽青的林间徘徊。送葬的车啊!似长龙,从燕儿窝一直排到了西大桥上。雨,是泪么?这样长流不断。雪,是花么?这样纷纷扬扬。胸前的一束白花太少,天庭撒下来纷纷扬扬的思恋,挂满了楼宇,挂满了河流,挂满了松树,挂满了村舍,挂满了天山,挂满了满头胡须间,挂满了整个悲痛的空间和视野。殡仪馆平日不高的台阶,被雪粉刷得至高无上。这是灵魂攀阶的天梯,这是追忆赶时的云路,这是从阳间走向阴间的幽径,这是人必须经过的地方。”

  人民音乐家王洛宾走了,留给人们的思念永不会抹去。在书中《归来吧!琴师》一篇中这样写道:“我坐在西部的篱笆门前,盼您老归来。您去的路程到底有多远?阿凡提的毛驴已备好粮草,前去接应……”这本书还没有出版前就已经引起社会的极好反响,由军旅作家、王洛宾先生生前好友刘书环看完书稿后写的书评《驾驱诗的翅膀飞翔》,在2008年3月13日《新疆日报》副刊上发表,他在书评中说:“读陈俊舟的《我与王洛宾的故事》叙事散文诗,有一种审美的愉悦和享受,语言简洁明快,构思巧妙完整,阅后常能诱发人的联想与思索,去探索那有限文字里更深层的意蕴。文中许多段落是在写实,又是在写意;是直白,又是在描写;是说话,又是在抒情,让读者回味无穷。写者与被写者之间是忘年交,有一种旁人所体会不到的思绪。诗人与音乐家本身就存在着诗情画意,存在着无尽的话题,需要诗人尽情挥洒,需要音乐家引吭高歌。”紧接着由新疆作者,汉语言讲师雷荷写的书评《一幅诗与歌的和谐时代画卷》,也在2008年3月27日《西部建设报》文化城市版刊出,文中说到:“这本书创作的艺术水平很有特点,以平朴韵律的散文诗语言,巧妙地将序言用几个排比句式,将读着一下子拉进非读不可的状态欲中。这是一本充满阳光,洒满激情,喜闻乐见,贴近新疆生活的好作品。百年之后,这本书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文化遗产,这本书的出版之时就是传世之作的开篇。”

  精彩的片段由于篇幅受限,就不一一列举了。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出版社看到书名《我与王洛宾的故事》中,有“王洛宾”三字,这是法律中提示的姓名权,必须要有王洛宾先生的后人们签字认可,方可出版。陈俊舟先生和王洛宾先生的交往,在他们后人的眼里,在社会文化朋友群里,都是有目共睹的,王洛宾的三子王海成热心为本书出版提供更加详实的资料来补充个别片段。王洛宾的次子王海星专门为本书题词:“读了陈俊舟先生创作的《我与王洛宾的故事》一书,深受感动,尊重事实,文学语言十分到位。感谢陈俊舟先生对我先父的赞美。”

  2009年10月1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60周年的日子。这本书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陈俊舟先生这本书的首发式就在新疆标志性的红山公园红山塔下举办。王洛宾生前认识很多文化朋友,在他去世15年后,陈俊舟先生的这本书问世了,这是对社会的一个贡献,一份作家的责任。在这本书里,西部歌王与西部诗人的忘年之情,打动着读者的心灵。诗人的现代生活元素无形之中融入到了王洛宾的生命的晚期,链接了研究王洛宾先生的宽度与广度。2010年3月25日,由作者亲自上台朗诵的“我与王洛宾的故事大型朗诵音乐会”在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开幕。“我与王洛宾的故事国际诗廊茶艺馆”也在招商之中。陈俊舟先生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在秘书长的介绍下,这本书以不同的文字版本向世界传播,目前翻译成英文、韩文、日文等国语言向世界发行。

  “我与王洛宾的故事大型朗诵音乐会”又得到新疆几个大型企业的商谈冠名走出新疆,在西北五省,在王洛宾先生曾经去过的国家进行民间文化交流,尤其是作者的原汁原味的亲自上台朗诵很有卖点。很多读者读后纷纷对作者表示感激,大人读,孩子读都十分好。一位读者说:“我的女儿喜欢朗诵,她每天都在录音机前朗诵书中精彩片段,进步很快。”陈俊舟先生说:“我们的文学作品就是写给人民大众的,只要群众喜欢,作品就有市场。我们的作品,一定要健康向上,充满阳光,歌颂社会的同时,也升华了作者与读者的爱国情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给我们创作带来了契机,新疆是个好地方,诗与歌,在新疆大地上行走。这本书,可以将优秀的经典名句配上拼音,插上儿童画,可以成为少儿读物,传播更为广泛。”

  与陈俊舟先生的采访是以网络聊天的方式进行的,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告诉我,他撰写的反映新疆和平解放北疆剿匪的长篇报告文学《天山风骨》即将出版。他还说目前正在筹集今年国庆期间在新疆人民大会堂举办首场商演“我与王洛宾的故事大型朗诵音乐会”,如果成功冠名,他准备将演出的收入打到家乡盖一座“我与王洛宾的故事国际诗廓茶艺馆”,将他在新疆与人民音乐家王洛宾的音乐元素和一位坝塘籍西部诗人的元素移到家乡,为宁乡文化增添色彩,也让自己百年之后,能给家乡留下一些文化遗产。他说这是他的责任,我们相信也期待,他这个美好的愿望早日成真。

  “只要有飘着弯月的地方,那就是我歌声摇醉的故乡。”王洛宾先生走了,去到那“遥远的地方”放牧他的歌声去了。然而,这位人民音乐家留给我们的歌声依旧清晰激昂。西部诗人陈俊舟先生费尽心血,使这位受人尊敬音乐家再一次从字里行间复活,诗人的诗情打动着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心灵。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