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哲兮老先生近照。
被大家称为宁乡文坛的“宝贝”、解放以来创办宁乡第一份报纸的老人徐哲兮先生今安在?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玉潭路的老政府机关大院,有幸寻访到了已经是82岁高龄的老先生。
腰板挺得笔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82岁的徐哲兮先生给记者的感觉就像一棵任风吹雨打也不会弯曲的劲松。据老先生介绍,他是湖南湘阴人,1932年植树节生。949年10月弃学来宁乡参干;1956年创办《沩江》(县委机关报),1957年被被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复职。
成也“办报”败也“办报”
说起当时往事,如今本来患有重度健忘症的徐哲兮老人却是记忆犹新,娓娓道来。
1949年10月,当时17岁的徐哲兮以优异成绩考进益阳干校,聪颖好学勤奋的他在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学习不到半年就被委以重任,分配到宁乡双凫铺镇(当时称为区)担任秋征工作。在一年的基层锻炼中,他笔耕不缀,写出了多篇声情并茂,文采飞扬的好诗文。一年后,18岁的他被组织调任到县委机关农村部工作,一干就是6年。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经济需要快速发展,文化事业也亟待振兴。1956年,当时风华正茂,正值人生最好年华的24岁的徐哲兮勇当重任,积极组织创办解放以来的宁乡县第一张党报《沩江》,他被组织任命为社长。自此,他又在宁乡拿了一个“第一”——宁乡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在他的带领下,《沩江》办得有声有色,成为了宁乡文化发展的主阵地,政策信息的重要发布窗口,县委、县政府对外宣传的喉舌,全县人民群众每日必读的重要精神食粮。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成也《沩江》,败也《沩江》。正在徐哲兮铆足劲头把《沩江》办得有声有色的时候,全国突然掀起整风运动,大部分知识分子被卷进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徐哲兮也被莫须有的罪名划为右派。
当他鼓足勇气质问为什么把他划成右派时,当时他的领导是这样解释的:“知识分子中必须有人出来当右派,你是宁乡唯一一张文化报纸的主编,是宁乡文化人中的先锋领袖,你不来当右派谁来当右派?”自此,徐哲兮开始了长达22年的劳动改造。
据旁人介绍,徐哲兮在劳动改造的20多年里,做过苦力,当过木匠。
回过湘阴老家打过零工,流落江西做过手艺……他,由一个书生历练成为了一个十八般手艺样样精通的匠人。但在籍以养家糊口的同时,他还不忘每以诗心煎匠心,写出了大量生动细致、意蕴深厚的诗文,成为当时那个时代人、事、境、风气的最真实而深刻的写照和见证。
长把“诗心”煎“匠心”
从24岁盛年到46岁中年,徐哲兮戴着右派的帽子劳动改造了整整22年,22年的苦难磨砺,对于不过百年的人生来说是何其残酷。可是,徐哲兮对于这段长长的苦难岁月却很轻很轻地带过,当记者问起期间的苦楚磨难,老人轻轻地说:“人活着,总有这样那样的磨练,我的只是多了点!”
先生在困苦中并没有自怨自艾,沉迷于个人情绪不能自拔。他关心国家大事,情系寻常百姓,贴近生活,直面人生,长以诗心煎匠心,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意蕴深厚的诗文。期间,先生曾迫于生计,由书生、干部一度学做木工,他没有退缩消沉,而是勇敢面对,拨准绳以分曲直,持规矩以定方圆,写出了被诗坛高度评价的诗歌《木匠吟》:“班门学斧动经年,不辨红专与白专。好拨准绳分曲直,稳持规矩定方圆。九秋风雨忧茅屋,万里云天寄木鸢。底事楚狂憔悴甚,诗心更被匠心煎。”如今,这首诗已经被传颂到了台湾和东南亚等地。
1992年,徐哲兮退休后组建宁乡诗词协会,任会长,开了本县文艺界办协会先河。多年来,他笔耕不缀,著有《听竹闲吟》诗集,主编有《情系花明楼》诗集、《刘少奇百年祭》诗文集,校点校注有《程颂万诗词集》(湖湘文库甲编之一),《声律启蒙》(传统蒙学丛书之一)。现为全国诗词学会会员,省诗词协会理事,长沙诗人协会顾问。
“宁乡文坛一宝贝,诗坛长青一劲松”,这是宁乡文化界对徐哲兮先生的评价。愿这棵劲松永远不倒!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吴晴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