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提出“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具体要求,“三转”中,转职能是核心,转方式是关键,转作风是保证,三者相互依存,有机联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一名派驻纪委书记,结合派驻工作实践,浅谈三点体会。
一、把握工作定位,促监督职能提升。
转职能就是要收拢五指攥紧拳,理清职责抓主业。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1、要正确定好位,处理好三个关系。
要把工作聚集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上,做到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借位,从而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要正确处理好对县纪委和对驻在单位负责的关系,不当“传话筒”,更不能视之为“钦差大臣”;要正确处理好监督检查与单位业务管理工作的关系,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要正确处理好驻在单位党风廉政责任与派驻纪检组的监督责任关系,层层分解党风廉政责任,强化监督责任,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
2、要认真履好职,把握五个关键。
第一,严把尺子,抓住三个重点,改进工作作风。作风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必须常抓不懈。一是抓重点时段。着力围绕春节、端午、中秋、国庆、元旦等节假日开展监督,确保干部不得“假日病”;二是抓重点问题。着力抓好车子、房子、票子、桌子、杯子等普通存在的作风建设突出性问题开展监督;三是抓重点对象。着力加强对执法人员、行政审批许可窗口、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监督检查。
第二,吹响哨子,抓好廉政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一是要激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开展廉政考学考评以及廉政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干部的参与热情;二是要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必须针对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开展分类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三是要把握教育灵活性。要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警示教育、廉政文化调演等活动,形成寓教于乐的廉政教育模式。
第三,理清路子,找准监督重点,防范廉政风险。一是要找准廉政风险点,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开展预防腐败谈话制度;二是要开展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三是要严格“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严格议事决策机制。
第四,织好笼子,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进一步完善机关管理制度、“三重一大”制度等制度;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标准、简化行政审批许可、规范项目工程管理。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管事。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让权力真正在制度的框架和监督的制约下运行。
第五,办好案子,严格执行纪律,树立正反典型。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实施组织提醒、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办理一批行政问责案件;坚决查办一批影响恶劣的违纪案件,充分发挥惩治的威慑力,做到有案必查,查必有果,查实必究,发挥查办案件的综合效应。
二、创新工作方式,促工作效能提速。
转方式就是要创新方式方法,增强监督实效。方式转不好,转职能就会落空。
1、抓住三个基本点。
一是要抓住重点。首先要监督好重要的人。要着力抓好对重要岗位,重要人员的监督,确保单位风清气正。其次要监督好重要的事。要全力抓好群众反映普遍的热点、焦点问题,对监督者实施再监督。二是要克服难点。三重一大事项监督是监督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提高监管实效,大胆履职,主动履职,要确保决策合理,程序规范。要积极探索,加强对同级领导班子成员监督的有效方式,督促班子其他成员依法履行职责。三是要创造亮点。要创新思路,创新方法,抓出纪检工作特色,形成品牌。要着力开展规范自由裁量权,规范行政审批许可制度化建设,探索创造新的监管机制。
2、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要转变监督的理念。强化驻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与派出核查组的监督责任,改变纪检组“包打包唱”局面。二是要转变监督方式。逐步形成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查处的立体监督。三是要转变监督重点。逐步形成由对一般干部的监督向领导干部的监督转变,一般性工作的监督向三重一大事项的监督转变。
三、强化工作作风,促自身素质提高。
转作风就是要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以务实担当的作风推进纪检工作。
1、做勤奋学习的表率。
面对“三转”新形势、新要求,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二是要加强纪检监察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真正成为纪检工作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驻在单位的业务管理知识学习,做到不讲外行话,不做外行事。
2、做公道正派的表率。
公道正派、品行端正是立身之本和工作之基。作为派驻纪委书记,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要追求纯洁高尚的人格品德,保持健康心里状态,做到公道正派,不仗势欺人,不搬弄是非,不诿过于人。
3、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纪委书记的工作职责就是要在本单位营造一种风清气正、崇尚廉洁的廉政工作氛围,作为派驻纪委书记,更要保持清正廉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特别要管住自己的心,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要带头遵纪守法,坚守拒腐防线。
(作者系县纪委派交通运输局纪委书记)
作者: □张慧明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