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电子数字信息奏响时代交响乐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陈珊珊 编辑:陶湘 2012-08-23 10:41:07
—分享—


 

  石宇良,湖南宁乡人,1978年从宁乡一中108班毕业后,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79年至1987年在欧洲罗马尼亚、意大利、德国等学习,1987年获博士学位。曾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助理(副师职),国家高科技计划信息化领域专家,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总体框架首席专家、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首席责任专家。现任学术兼职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石宇良教授曾成功组织实施2005年度、2006年度和2007年度北京市政府部门信息化水平考核,该项工作被纳入政府行政督考范围,作为确定政府部门年度考核成绩的重要单项。主持编制完成《北京市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北京市网上公共服务框架》等。

  少年15岁成为“高考状元”

  石宇良从小生活在一个勤劳、节俭、家规严格、紧张有序的家庭环境里。父亲的爽直、忠厚、躬亲劳动而又善于思考,母亲的干练、坚毅、任劳任怨,在幼年石宇良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因而在那个“读书无用论”张扬的年代,石宇良却从小就喜欢看书、思考,别的伙伴忙着写大字报、批斗这个、揭发那个的时候,他却默默地躲在家里,读着身为中学教师的父亲到处给他弄来的课本、书籍。有一些“文革”前的数学竞赛题,石宇良总是拿了这些题目反复练习;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语文课本,他读得如饥似渴;家里的一本《成语词典》被他当成宝贝。他把《成语词典》当小故事反复阅读,半年时间竟全部背了下来。通过背《成语词典》,他的语文学习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理解能力等都得到迅速提高,对学好其他学科也大有帮助,也为他后来成为高考状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石宇良很幸运在恢复高考的前一年进入宁乡一中学习,并在高考中以438分的成绩成为我县当年高考状元,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那时的高考与现在相比,有很多不同。考试不分文、理科,一共5门学科。初中、高中都是两年制。由于受“文革”的影响还比较大,很多人还认为读书无用,不肯用心学习。而学校对高考也远没有现在这般重视,每天只上6节课,还包括了学农、劳动课在内。

  石宇良参加高考时还只有15岁,但大多数同学都在20岁左右,也有30多岁的。学校没有组织专门的针对高考的复习,石宇良就读的宁乡一中,高一结束后选拔了包括他在内的50名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了重点班,晚上比别的班多上两小时的课。

  回想当年高考,石宇良印象最深的是英语的学习。他知道英语是大多数人的“绊脚石”,因此他在英语方面下了一些苦功夫,老师布置的英语抄写、默写作业,他总是要重复多做几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高考中,石宇良的英语考了46分,虽然没有及格,但在当时全省,也是前几名的好成绩。

  优秀的外语成绩也成为石宇良“腾飞的翅膀”,高考时考上了当时比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线还要高很多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一年后又由于外语出色,被选中参加集训,1979年9月份被公派到罗马尼亚留学;学完计算机硕士后,又被派往德国读完了数学博士。这期间,石宇良连续掌握了英语、罗马尼亚语和德语等好几门外语。

  石宇良觉得,只要有信心,每个人都能学好外语,都能发出每个民族的声音,前提是要克服“我学不好”的心理障碍,勇敢地去学、去说。还有就是学外语前要先学好自己的母语,学好了自己国家的语言对掌握外语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重视、研究、真正掌握好的也还是自己祖国的语言,对于外语,能听、能说、能写就行了,不必进行深入研究。

  用电子数字信息弹奏的美丽乐章

  石宇良1987年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谢绝国外很多知名企业的高薪诱惑,带着用8年时间努力学习来的世界尖端科学技术,满腹赤诚、一腔深情回到祖国,开始他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旅程。祖国对这位海外归来的赤诚之子也敞开了热情的怀抱,石宇良一回国就得到相关部门的重用,曾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助理、IBM(中国)微电子部业务经理、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副总经理。而石宇良也真的不负祖国的信任和重用,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三次,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计算机专著4部。石宇良除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任首席研究员等职外,还出任北京工业大学信息与服务工程系主任。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包括信息系统总体架构、电子政务业务框架、电子商务业务框架、信息资源管理等。指导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名。研究方向:信息化战略规划;电子政务;电子商务;IT服务管理;绩效管理。

  石宇良发表的一篇论文《信息化与数字城市发展历程》中谈到: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领域,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数字城市正是这股浪潮的潮头,如果我国能够抓住历史赐予的跨越式发展机会,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将极有可能冲进世界先进国家的前列,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信息化的普及是社会前进的一个标志,也是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要求。一张医保卡,为我们省却了反复找领导签字报销的烦琐;一张公交卡,让我们不再为没有零钱买票而遭受尴尬……看似普通的一张卡,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和人文,而这一切都与“信息化”密不可分。“信息化”带给我们的便利就像美丽的音符无不欢欣着彼此的内心。

  北京市信息化协会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从2007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以来,依靠“信息化”的技术和手段,北京已在全国率先构建完成了信息安全保障和应用指挥体系,保障了首都网络信息的安全。

  谈及信息化,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认为,在“十二五”新的发展形势下,信息化更加体现出绿色和智能化。从国家的角度来讲,也越来越提倡信息化。

  作为在国家高科技计划信息化领域专家,石宇良认为“信息化从本质上应该是绿色的,是低碳化的。不仅在信息化的内容上要共享,在基础设施上也要共享。”他举例说,“可能每个人都用过不止一个手机,但是你每买回一个手机家里就多了一个充电器,一大堆充电器没有太多意义,实际上只需要一个万能充电器就够了。但目前在工业化的标准制定和低碳方面还没有做到。我们信息化程度提高了,但实际上低碳化还没有做到,未来我们应该在信息化与低碳化结合这方面多考虑。”

  石宇良教授研究的电子数字信息领域涉及范围广,信息系统总体架构、电子政务业务框架、电子商务业务框架、信息资源管理等,信息化战略规划、电子政务、电子商务、IT服务管理、信息化绩效管理等应用研究现在均在他的研究范围内,关于信息的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先进生产力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讲明,但石宇良教授的研究成果在不断发展,他对社会的贡献也在逐步扩大,他用电子数字信息奏响的交响乐,也将越传越远。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陈珊珊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