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喻恩来
急诊科是一个生与死离得特别近的地方,医护人员奋斗在这样一条“与死神赛跑”的战线上,在黄金救援时间里拯救病人,平常人眼中的“惊心动魄”,对他们来说却是每天值班都有可能面临的日常。
2018年8月,宁乡市120急救中心黄材分站投入运营,实现了相关乡镇30分钟内救护车到达的目标。黄材中心卫生院急诊科从刚开始的入院即转院,到现在可以成功救治心梗、脑出血等各种急危重患者,让“中转站”真正成为急危重患者“急救站”。
让医护人员全面掌握急救应用
11月18日,黄材中心卫生院内四科接诊了一名胸背痛的患者,患者名叫姜红(化名)。在内四科诊室就诊时,姜红突然倒地不起,失去意识,呼之不应。接诊医生紧急判断考虑心脏骤停,立即为其进行胸外按压,并立即通知医务科及急诊科协助救治。
急诊科主任陈俊接到援救通知后立即赶到现场,接替现场救治工作,并紧急协调和调度急诊医护人员携带除颤仪、气管插管等相关抢救设备,分工明确,有条不紊,为患者开通静脉通路、呼吸球囊辅助呼吸,同时测血压、血氧、心肌酶等,并为患者采取及时除颤、使用抗心律失常及血管活性药物和行气管插管等一系列抢救措施后,患者恢复自主心率和呼吸,病情稳定后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经过科室医护人员的沉着应对、及时诊治,姜红取得了良好的诊疗效果。“送到人民医院时,那边的急诊科告诉我们,正因为你们及时、正确的处理,为病人接下来的治疗争取了最宝贵的救治时间。”简单的几句话,却道出了黄材中心卫生院急诊科近几年来在急诊急救能力提升方面的付出与努力。
较高的抢救成功率,得益于急诊科医护人员接受的培训学习。为了让急诊科医护人员全面掌握急救应用,在抢救急危重患者时更好地顺利完成各项操作,陈俊在每次学习回来后,都会把新的知识技能、新的观念教给科室医护人员,对医生护士进行急救培训,积极开拓新技术、新项目,每天晨会交接班进行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并定期举行实操演练,努力提升医院急诊的服务能力,提升急危重患者的医疗救治能力。
让患者放心的急诊科
2019年,张某某被人抬进黄材中心卫生院,经过简单的诊断,已经没有了呼吸和心跳。根据家属所述,张某某仅倒地5分钟左右,陈俊立马为其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作为我们急诊科救治的第一例心梗患者,如今其身体硬朗得很。”陈俊说。
2018年开科至今,该科室已成功地抢救很多例心脏骤停患者;今年,该急诊科已成功帮助4例心脑梗患者进行溶栓。“刚开始,这里没有呼吸机,也没有除颤仪。”陈俊介绍,“例如气管插管,之前大家都不会。”2022年,气管插管的技能在急诊科全面普及后,护士们也从配合者变为了协助者。通过学习,现在已经能够预见性的治疗一些急诊患者,把被动变为主动,让患者生存几率逐渐提升。
在疫情防控期间,让患者得到救治,享受急救医疗资源和疫情防控同样重要。这不,今年11月份,黄材中心卫生院就因为急救处理得当,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赞誉。
11月16日下午,宁乡120救护车在黄材镇松溪村接收一红码急救任务,患者姜某某在家摔伤,导致右足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救护车立即报告黄材中心卫生院,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通专用绿色通道,按二级防护标准,骨科专家做好接诊准备,放射科医师做好CT、DR检查准备。
患者进入院区后,立即进行检查。放射科暂停所有其他患者检查,保证机房及病人通道暂无其他人员。患者进入机房,先后进行了DR、CT扫描,患者离开后进行终末消毒。
经过检查和会诊,初步诊断右跟骨粉碎性骨折。医生予以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和外敷治疗,待肿胀消除后,再行石膏外固定。医院快速处理,阻断了感染风险,有效保障了患者的就医需求,获得了患者点赞。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卢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