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区移民王政权等正在剥莲籽。龚再蓉 摄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龚再蓉
10月21日,巷子口镇联花村,黄材水库库区移民王政权家中,4名库区移民正忙着剥莲籽。自7月下旬莲蓬开始采摘以来,该村的荷花种植基地通过出产莲籽和提供就业岗位,有效促进了移民增收。今年以来,在市水利技术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联花村因地制宜发展荷花、小香薯、晒黄烟种植等三个移民产业,为库区移民找准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好门路。
多措并举兴产业
联花村位于黄材水库旁,目前有库区移民890人,是宁乡移民人数最多的村。“培育壮大移民产业,是促进库区移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致力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市水利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沈迪兵表示,该中心十分重视联花村移民产业的发展,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今年,就联花村移民产业的发展,对产业项目进行验收评估之后,市水利技术服务中心给予扶持资金98万元,破解产业资金短缺难题。该中心安排专人负责,定期到现场进行调研指导,与镇、村一起确定产业发展思路,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所遇到了各种问题。同时,组织对50名库区移民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面点师技能培训,对100名库区移民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养殖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当地移民的就业技能和产业发展专业能力。
围绕联花村移民产业的发展壮大,当地镇、村实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今年,联花村新建晒烟大棚10个,可晒制40亩的烟叶。与传统方法相比,通过大棚晒制烟叶,具有人工投入少、产品质量更好等优点。该村还采购了价值20多万元的晒折,支持晒黄烟产业发展。目前,其荷花基地1700米游道正在建设当中,利用临近南轩文化园等资源优势,助力产业农旅融合发展。
对于所实施的每一个移民产业项目,联花村都安排村干部负责,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为产品寻找销路。到目前,由村干部联系销售的莲籽已有1000多公斤。同时,该村还大胆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壮大移民产业。在发展晒黄烟产业的过程中,该村与烟草公司合作,试种48亩雪茄烟叶,并获得成功。实际证明,种植雪茄烟叶的相关作业与普通晒黄烟相近,但亩平产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且收获期提前,更适合接种晚稻。
三个产业齐发力
今年,联花村实施移民产业项目3个,分别为200亩荷花种植基地、150亩小香薯种植基地和130亩晒黄烟种植基地。通过合力推进,这些项目效益优势明显,对当地移民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当地,红薯种植历史久远。以此为基础,联花村从山东引进了西瓜红、烟薯19两个新品种,发展小香薯种植这一移民产业。前者个头与口感适合加工成烤薯,后者产量与淀粉含量都比传统品种高出不少。今年虽然持续干旱,但从当地的种植情况来看,与传统品种相比,两者都有更好的效益与销路。
与当地原本有不少村民种植红薯和晒黄烟不同,联花村的荷花种植属于一个全新产业。由于紧挨黄材水库,该村有一片700多亩的滩涂地。黄材水库蓄水旺季,这片滩涂地每年会被淹没3个月左右,无法种植水稻等作物。今年年初,在反复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该村决定利用这片滩涂地引种湘莲,发展全新的移民产业。4月份,200亩湘莲全部下种。至7月下旬,这片新种的湘莲开始收获莲籽。
今年,联花村荷花种植基地的产品以莲籽为主。干莲籽由湘潭的厂家上门收购,价格为每公斤19元。鲜莲籽则被当地及附近乡镇消费者购买,价格为每公斤24元。由于具备粒大味甜等特色,鲜莲籽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并被当作赠礼佳品。“口感好,采摘期长,鲜莲籽采摘一直延续到10月下旬。”联花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陈玲介绍,荷花种植基地一炮打响,为当地移民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该村将以荷花、晒黄烟种植产业为重点,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力促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移民产业,更好地实现全村库区移民增收致富。
移民增收见实效
“这样的鲜莲籽,一粒能卖一毛钱。今年我数过一个大莲蓬,结了44粒莲籽。”在联花村采访过程中,库区移民王政权高兴地告诉记者,当地荷花种植基地,为不少库区移民创造了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的新途径。他和妻子都是库区移民,荷花种植基地与他家仅一路之隔。原先,他长期在外打工。今年上半年,他参与了荷花种植基地建设。7月份,他与村上签订合同,将荷花种植基地承包下来。自此,夫妻俩起早贪黑投入到这一基地的生产管理之中,每天天蒙蒙亮便到了荷田间,晚上要忙到11点半之后才上床休息。
在自己辛勤劳作的同时,王政权还先后请了12名库区移民从事采莲蓬、剥莲籽等作业。两个月的采摘高峰期,向这些库区移民发放人工工资2万多元。到目前,通过销售莲籽,王政权一家获得的收入已超过10万元。除去承包租金、人工工资等开销,加上种植水稻、之前参与荷花种植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收入,他家今年纯收预计可达近10万元。今年,基地还试种了4亩菜藕,套养了一些荷花鱼。到明年,其产品除了莲籽外,将新增菜藕、藕尖、荷花鱼等,增收门路进一步拓展。
发展移民产业,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促移民增收致富。联花村的三个移民产业,通过销售相关产品、实现就业等方式,使这一根本目的得以有效实现。今年,该村三个移民产业项目实现产值将达150余万元,让当地库区移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其中,通过在这三个产业基地就业,今年到目前全村已有73名库区移民领取人工工资24.9万多元。
库区移民王凤祥家住联花村16组,从事晒黄烟种植6年,实践经验丰富种植技术过硬。今年,在晒黄烟种植基地,采取联花村经济合作社负担相应成本、王凤祥牵头负责管理的方式,种植晒黄烟50亩。整地、移栽、管护、采摘、晒制……50亩晒黄烟的种植,他全程参与。在自己把好种植技术关、下地劳作的同时,他还组织当地库区移民等及时完成各环节的作业,顺利实现丰产丰收。7个月的辛勤付出,其个人收入达到3万元。他开心地说:“产业发展了,我们这些库区移民就有了更多更广的增收门路。”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卢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