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旺
旧时,一般指解放以前。
先说说旧时宁乡的工业。设置场地经营的工业有六类:
一类是陶业。资福、东湖塘六角窑、沩山下龙王潭,有陶户数家或数十家。六角窑的坯质尤佳,仿望城铜官货样,加以绿釉。杨林桥蒋家冲、横市长桥港的崔壶有名气,外销益阳。
二类是纸棚业。东湖塘的凫山及其附近三十里,每年的纸棚有百所左右,技工来自桃源,所造出的纸叫凫山纸,专用于凿钱祀神。坝塘文佳冲的纸业也是如此。沩山地区的纸棚,工匠多本地人,造出的纸供祭祀或者包物之用,质量好但品相丑陋,只能销售在百里内外。
三类是皮纸业。流沙河的草冲山林街、实竹冲一带,村民入山采楮皮,捶绒沤池,造衣皮、亮皮等纸,销售宁乡、益阳。耕种之家,兼营此业,成为风气。
四类是篾货业。沩山地区的竹山附近居住有篾匠,制造箩筐、篮、箕、床椅等物品,运外销售,东湖塘凫山也是如此,篾匠多来自宝庆(邵阳)。万寿山从事制作灯笼斗笠的有十多家,男女老幼分工制作的尖顶笠,其他地方是没有的。龙凤山小官坊,在清乾隆年间,篾匠朱光祖创织草笠,汗圈花如人字,乡里人纷纷模仿制作,引来了外来的贩客。
五类是黄材铁锅业。自靖港至武汉、上海的口岸设庄销售,生意兴旺,地方财源以活。黄材锅业一时称盛,家世传之。到一九三零年代,因为外货输入,洋货进市,商家减价销售的渐渐增多。而生板锅的价格均涨,锅模土仍能够行销外埠,远及台北。
六类是船业。黄材划船塘有船厂十余家,全宁乡乌舡子都出如此,做工的百余人,划夜不息,其他地方无人仿造。
另外还有店工,即街市门面手工业经营者。还有行工,即街市合营的劳力者,有两种,一种是箩行,为河岸的市店起卸货物;二种是轿行,分散在各乡,有数百人,随时应雇,日行百里为限。
工业物品中最贴近民用也最有名的是杨林桥张恒顺雨伞,清光绪年间被征用参加南洋劝业会并获奖。道林的曲酒很有名,取黄丝坝水酿之,色香味均佳。唐市的油纸扇,屑琉璜入油,涂扇而色淡黄,透光可辟瘴疠(传染疾病)。道林的豆腐用黄丝坝水和之,沩山黄材的豆腐用香严泉(芦花泉)和之,大成桥豆腐用泉塘湾水和之,甘嫩无匹。宁乡产的砂仁糕、糯米糕、月饼、酥糖、白交切比省府长沙的要好。(清朝末期至民国,宁乡近郊农妇所制作的四碟:刀豆花、砂仁糕、紫苏梅、冰姜很有名)。宁乡的夹油月饼最著(至今宁乡的工商联月饼,继续遵循此工艺,颇受县人欢迎)。
工业物品中不贴近于日用而有名的是女绣、雕扇。湘绣能与苏绣争雄,是宁乡绣工之成绩,宁乡绣工是从萧娘开始。光绪年间,麻山杨蔚青妻萧氏有“针神”之誉。省商设庄销售,西洋人重价以购。
再说说旧时宁乡的商业。因县城不大,商业甚微,但宁乡地当长沙首冲,民丰物阜,吸引着外商来此兴业。明清以来,县城已是一座“开放性城市”了,到清同治、光绪年间,地方安宁、家给人足,县城商业于时为盛,在宁乡经商的群体逐步形成四帮:
一、本帮:即宁乡帮,各业皆有。二、苏帮:苏州人,多经营绸布、斋馆、槽坊。苏帮购置公山,取名金庭山,即今梅家田金亭新村。三、赣帮:江西人,多营业药材、首饰业。赣商陈正春曾经捐资把大西门路全部铺上青石板。四、闽帮:福建人,营业无定。商帮重视子女教育,民国以来,苏帮与赣帮、闽帮合办了“子弟学校”,称苏赣闽联合小学校,也招收宁乡伢子读书。
除因籍贯原因形成的帮会外,从商者还成立了商业联合会,称堂会。钱业(金融业)店主组成聚宝堂、钱业店员组成聚善堂;南货店主组成同荣堂、南货店员组成同福堂。
还说说旧时宁乡乡间集市。乡间集市则黄材第一,次之的有巷子口、横市、唐市、双凫铺、大成桥、回龙铺、道林、双江口,又次之的有灰汤、檀木桥、大屯营、西冲山、粟溪(回龙山下沩江边)、大石窟(资福西北沩江边)、菁华铺。其余山村僻壤数里或十数里主要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药材、杂货,屠坊。
值得一说的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奉朝廷农商部(农业和工商业)令,宁乡立商会,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一名,会董四人,沿至民国。金洲镇向家塅人向瑞琨,1908年从日本商科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这个农商部担任中层骨干。1912年民国成立,他被袁世凯任命为农商部副部长,成为清末民初一位全国知名的宁乡籍工商界人士。
最后要说的是,旧时宁乡人不善为商,守土经营、保衣保肚,很少有开疆扩土、做大做强的。只有在清光绪年间,宁乡人在新疆以南的地区,贩运沩山茶叶、盐姜及其他土产品稍获其利。沩山茶叶最受欢迎,商销甘肃、新疆等省,每年能获取好利。也有的搞点“眼球经济”哄哄城里人,每年以稻麦高粱酒染红色,卖于上海,有数十百家。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