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李泽厚的故乡情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2021-12-06 09:43:39
时刻新闻
—分享—

李泽厚

1936年摄,前左小孩李泽民、前右小孩李泽厚。中坐者李泽厚祖母徐氏、后左李泽厚母亲陶懋枬、后中四姑李氏(徐氏养女)、右李泽厚父亲李进(世裕)。

李泽厚的母校靳江中学(今宁乡四中)。

李泽厚工作的第一站:麟峰完小(今道林中学)。

□文/图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喻梦霖 任铁 何华龙 杨亚

当地时间2021年11月2日上午7时,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逝世,享年91岁。李泽厚先生是宁乡道林人,他一生从事人文、哲学和美学研究,足迹遍布神州大地,周游西方列国讲学,思想影响众多国人。虽然走过千山万水,但先生生前多次谈起,心里最怀念的依然是故乡,魂牵梦萦的永远是靳江河畔的老宅、亲人、挚友……

“这里的老地名叫便河里,有个陶森甲故居,李泽厚是抗日战争时期来到这里的……”近日,记者前往道林镇河东新村采访,该村村民杨建平边走边介绍。初冬时节,阳光笼罩下的道林镇河东新村,静谧温暖。村民指向的陶家大宅早已不复存在,唯有两堵斑驳厚实的土墙,让记者仿佛看见当年大宅的模样。1942年国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李泽厚随家人投奔便河里,那年他12岁。战火纷飞年代,陶家大宅成了李泽厚一家最后的依靠。此后经年,在陶家大宅生活的日子,也成了李泽厚记忆中最温暖的存在。

1930年,李泽厚出生在武汉汉口。他祖籍望城,父亲名叫李进,是长沙邮政局的一名高级职员。母亲叫陶懋枬,是道林便河里的大家闺秀。受父亲工作的影响,李泽厚从小就跟随父母辗转多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躲避战火,在长沙读一年级的李泽厚随母亲回到便河里外婆家,小住过一段时间。1942年,他的父亲因病在江西吉安去世。家中的顶梁柱倒了,母亲只得带着他再次回到便河里,同行的还有祖母徐氏和弟弟李泽民。此时陶家大宅已经落败,但对于颠沛流离的一家人来说,终于有了安身之处。在后来的文章中,李泽厚曾这样忆起陶家大宅:“那庭院中的金银、桂花树,那大门前的两个大石凳,那有着枇杷树的花园,那似乎很长、绕着水塘和竹林的围墙……仍然存留在记忆中。”回到便河里后,李泽厚进入靳江中学(今宁乡四中)插班就读。“李泽厚学习很认真,多次得到老师的表扬。当时给他印象很深的老师叫蒋定三。”市政协文史调研员陶子林介绍,蒋定三老师不但会教英语,还能教几何、美术、图画、体育,所以他们的师生关系很好,“2006年李泽厚回道林时,还专程到他的墓地上祭拜。”

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陶懋枬进入了道林麟峰女校教书。但好景不长,两个月后学校倒闭了。陶懋枬又在亲戚的介绍下远赴衡阳教书。1944年,李泽厚从靳江中学毕业,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读。1949年春,陶懋枬积劳成疾在衡阳去世。母子二人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给李泽厚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国破、家残、亲人离去,生活困顿、人生的离愁,一下子挤满了青年李泽厚的心,那是他人生最困苦的一段时期,他把所有的愁绪写进词中:

绵绵风雨家园泪,极目江山碎。

晓来烦忧上危楼,千里沉云何处放离忧。

凭栏欲向东风恼,莫笑年华早。

少年心意总殷勤,望遍山花春恋却难寻。

许多年后他回忆说,决定了他一生独立、思考、坚定的性格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

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后,李泽厚回到道林,在麟峰完小任老师。“李泽厚先生是1948年到1950年在我校任教历史,通过一年多的任教,他后来考取了北京大学,所以这个地方也算是他人生的一个起点。通过道林中学的平台,后来走入了更广阔的社会大舞台。”道林中学后勤主任李东旺介绍。

来自道林的农家小子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李泽厚成了家乡的骄傲。从便河里到北京,从国内到国际,李泽厚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担任过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代表作《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等影响巨大,曾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和其他远离故土的游子一样,乡土情怀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

李泽厚曾多次写下对家乡的眷恋:“在宁乡道林和长沙,也不过8年,但我总觉得那8年,比我在这里(北京)的35年要长得多……”不论走到哪里,他的心与家乡始终紧密相连……

85岁的任胜兰亲切地称李泽厚为“大哥”。两家交往数十年,结下了深厚情谊。李泽厚多次回家乡,都是任胜兰和丈夫接待的。任胜兰回忆,李泽厚每次回道林,都喜欢四处转转,找找儿时的记忆,“有一次他到我这里来了,他说不吃饭,让我陪他走一走。我说行,带着他走便河里。我告诉他老房子都已经拆了,不像以前那样了,他说还有围墙,他告诉我罐子园是他去宁乡四中读书时,经常走的路。就陪着他走那条路转了一圈,才坐车走了。”

数十年光阴,足以让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亲切的乡音,老宅院留下的土墙,仍然让他倍感亲切。家乡人对他也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觉得他很有学者风度,人比较和蔼可亲。”道林镇原河清村党总支书记黄平西笑着告诉记者。

每次回来,李泽厚不仅详细了解家乡近况,还十分关切家乡教育。他多次回到宁乡四中,看到校园里的大树和老房子,高兴地回想起当年的学生时代。“2006年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接到通知,李泽厚和几个乡友一起来到了校门口。他给我的印象是精神矍铄,一个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长者。”宁乡四中校长刘建军介绍,李泽厚对母校非常关心,学校70周年校庆时,他特意来到学校捐赠了3万块钱。后来学校80周年校庆时,又寄回5万块钱,并以他母亲的名字命名,成立了“陶懋枬奖学基金”。

2001年,李泽厚还主动联系岳麓书院,将自己在北京的大部分藏书(3000多册)捐赠出来。这些珍贵藏书现收藏于岳麓书院御书楼二楼,为纪念早逝的母亲,李泽厚特意以母亲的名字命名书室。

再回首,物是人非,曾经的青葱少年已经与世长辞。对道林和靳江的美好回忆,成了李泽厚一生不舍的情结,这里曾有他纯真温馨的少年记忆,有美丽感伤的故园情怀。纵使时光飞逝,但他的故事,他对宁乡的深厚感情,早已在故土上,留下闪亮的印迹,永远被人铭记。

文史专家: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徐拂荣 姜福成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