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凤歧
2002年,我从工作了38个春秋的教育战线退休了。一旦退了休,人闲了,心也闲了,整天碌碌无为,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离岗,责任是没有了,劲头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2013年,我在华南师范大学女儿家闲居时,看了一本书,该书作者多是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因而我想,选择另一活动舞台,写点文章,发挥余热,自己的余生,也许会过得更有意义。
说干就干!从2014年开始,一年时间竟写了近10万字,送到宁乡作协,领导审阅后建议我出书,并拟题为《故土情深》,2015年底新书问世,反响良好。
此后,我尝试向市内报刊投稿,2014年全市基层干部换届选举,我向《今日宁乡》投了一篇《选举》的文章,呼吁全市人民真正执行自己的选举权力,公平、公正选出为自己办实事的当家人,文章刊出来后,大家纷纷点赞。
我的母亲是一位优秀的农村妇女,善解人意,别人如有困难,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帮助,大家都喜欢她老。为纪念母亲,我写了一篇《母亲今年一百岁》的文章,2015年刊于《今日宁乡》。2016年,我村成立老年协会,为推崇敬老尊贤风气,我写了《闲聊》与《爷爷的餐桌》,鞭策大家向居家养老先进人物学习,2017年刊于《今日宁乡》。为展示喻家坳的风土人情,资源文化,我写了《企盼》,2018年由《今日宁乡》发表。我还有多篇文章被《宁乡文学》刊发,市政协网络平台亦多次刊出我的文章,如《大学生村官》《扛稳粮食生产重任,建立粮食强国》《老谢的养猪经》《喻家坳的故事》等,点击率高达上千。
2017年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活动,当时不幸摔伤。出院后,我柱着拐杖,忍着伤痛,和银冬生、王建军、刘伏村等同志一起,搜集整理资料,并废寝忘食,冒着炎天酷暑,调查研究,多方考证,精心设计,在短短几个月中完成了《喻家风情》这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工作。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宁乡市档案局编写《宁乡市红色英雄谱》一书,我有幸参加了这一工作,去涌泉村朱柏权和神武村台上组刘静安革命志士之家进行调查,并去了两位的墓地,鞠躬悼念。
宁乡教育局原政工股长彭士乾退休二十多年一直收集全省名人对联,准备编写一本《湘联集》,我参与了该书校对工作。
村老年协会成立后,我积极参与老年活动和网络课堂的学习,帮助老年朋友排演节目,写快板、诗歌供他们演唱、演出,丰富了老年朋友的文艺生活。还在老年朋友学习之余讲党史,生活指导,个人感悟等辅导课,使老年朋友们度过有意义的晚年生活。为了丰富社区和有关单位的文化生活,我积极向煤炭坝镇、合安社区、东沩社区和市政协捐书160册。这段时间,我过得充实、快乐、幸福。我常想,唯有奉献,人生才有意义。
退休后,我担任本村离退休党支部委员,长期主管关协工作,由于工作努力,荣获“宁乡市五老贡献奖”,多次评为优秀党员。我关心支部,我村只有10名退休党员,为弥补活动经费不足,连续6年,每年在外争取资金2000元,解决了支部活动经费不足问题。太平村二工区地段通往田山组的公路地面坑坑洼洼,行人怨声载道。2020年,我把情况反映到有关部门,争取资金18万多元,将道路硬化,大家赞不绝口。
我走路抬头挺胸,以一个正常老人样子出现在人们面前,其实我是个“废人”,左脚于2011年在雪地里摔断,2017年右脚开会时摔断,两腿摔断部位都是大腿以上同一部位。只能用进口钢板作治疗材料,遇到变天下雨下雪,脚疼痛不已,左眼由于2017年视网膜脱落,视力不足0.1,右眼白内障,写字全凭原有印象来定格,不工整、不规范、像个汉字就不错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回首往昔,风雨兼程,展望未来,豪情万丈。藏克家诗云:“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我们老年人不能当养老一族。应继续发挥余热,为人民解惑,为国家分忧,为中国梦奋斗到底。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