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档案
欧阳弼(1911年—1942年),笔名蒋弼,麟峰乡北冲岐头湾人(今大屯营镇石家湾社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知名作家,1941年负责全国文化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工作。1942年5月,在太行山反“扫荡”战斗中,牺牲于山西辽县十字岭,时年31岁。
□文/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娉 图/何华龙 任铁
90多年前的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有识之士奋起反抗,他们拿起手中的武器加入反抗队伍,留下壮丽篇章。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队伍中的一员,他受过高等教育,是一名青年作家,在抗日战争时期以笔为刀枪留下许多宣传抗战的激昂文字,他就是欧阳弼。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欧阳弼烈士投笔从戎、赤诚报国的英雄事迹。
(一)
云淡风轻的水面,荷叶漂浮、野鸭嬉戏,池塘边的竹林旁,阳泽红像欧阳弼父亲当年一般站在这儿,深情地望着远方。“欧阳弼1938年出去后就没有回来,从出去那年开始欧阳弼的父亲每年都站在柞树旁等,希望能看到儿子回来的身影。直到1945年欧阳弼父亲去世,也没能盼到他。”欧阳弼侄子阳泽红回忆说。
阳泽红的回忆仿佛把时光拉回到了百年前。1911年欧阳弼出生于麟峰乡北冲岐头湾(今大屯营镇石家湾社区岐头湾),家里兄弟两个,他是兄长,因为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当地是大户人家,家里有八十多亩田。欧阳弼首先在石家湾学校读书,后来到长沙求学,因为家庭优越有社会关系,后来又到了上海光华大学读书(今华东师范大学)。”宁乡市政协文史调研员陶子林介绍说。
在光华大学学习期间,欧阳弼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这个文艺组织是由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的宣传阵地。“他是一个作家,因为他母亲姓蒋,所以笔名叫蒋弼,那个时候他是左联年轻青年作家,他的文艺作品主要题材是宣传抗日。”中共宁乡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姜小平说。
从加入“左联”开始,欧阳弼以笔名蒋弼参与了此后的进步文艺工作,发表了许多宣传抗日的作品,其中在《文学》杂志上发表的《小罗子》是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1935年,欧阳弼离开光华大学,北上进入北平师范大学就读。姜小平介绍,“北平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著名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欧阳弼作为进步学生参与运动,现在在北京‘一二九’运动纪念雕塑里面都刻有他的名字。”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爆发,欧阳弼成为战地服务团成员,编辑《战地半月》刊物。“他是《战地半月》刊物记者,写了大量鼓舞士气、宣传抗日抨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优秀文艺作品。”姜小平说。
(二)
台儿庄战役大获全胜后,欧阳弼曾回到家乡,那次回乡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家。“他是1938年回来的。那时候他家里请了长工,他就跟长工师傅一起挖土、种菜,他还教育弟弟也要参加劳动。家里有八十亩田,欧阳弼要他父亲把水田分给佃户,每户人家分一些,自己只要留点田,有吃饭谷就可以了,他心胸很开阔。”欧阳弼侄子阳让诚说。父亲虽然没有采取欧阳弼的建议把田分给佃户,但是他开明、豁达的思想却给亲朋好友留下了深刻印象。
欧阳弼离开家返回北平后不久,七七事变发生,北平沦陷,欧阳弼跟随学校避难西安。此后一段时间,欧阳弼和他的伙伴们扒上运煤的火车,赶去参加了武汉会战等战役。鲁南、鄂北、豫东……哪里能报效国家,他们就奔向哪里。然而,欧阳弼的一腔热血,换来的却是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留给他的是令人窒息的苦闷与无望。直到1939年夏天,欧阳弼来到太行山上,在这块“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的古老土地上,他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
“欧阳弼到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他看到抗日根据地一派欣欣向荣,就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这种内心的郁闷转化为熊熊烈火,他留在了根据地,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他从事抗日战争的宣传工作,挥笔为刀枪把自己的文艺之笔转化为抗日战场上的刀枪,进行文艺呼吁。”姜小平说。
这期间欧阳弼在《抗战文艺》上发表小说《多多村》和人物特写《饥雕》等。当时他已是很有名气的青年小说家,被推选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常务理事。他先后参与编辑出版了《华北文艺》《敌后抗日小丛书》《文化动员》《鲁艺校刊》等刊物。然而,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扫荡,妄图消灭八路军的指挥中心。
“在反‘扫荡’的过程当中,欧阳弼不幸被俘,被押到太原的集中营,经受了重重拷打,坚贞不屈,最后被当做活靶,壮烈牺牲。”姜小平说。
(三)
由于欧阳弼一直以笔名蒋弼开展抗日文艺工作,牺牲后家人一直未得到任何消息,以至于有了开始描述的那一幕,欧阳弼父亲每年都会站在家门口柞树旁等候,直到去世也未能如愿。如今,岐头湾依然是那个安静的小山冲,只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已变成人们口中的英雄,让世人永远怀念。
“我伯伯是一个伟大的人,了不起的人,是一生为革命,为人民服务的人,这是我们阳家的光荣。”欧阳弼侄子阳虎成自豪地说
“欧阳弼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因为他是挥笔为刀枪,以笔作为武器,他是我们当地的骄傲,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纪念。”陶子林感慨地说。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