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 蒋君
宁乡是伟人故里、英雄之城,在百年党史上作出过彪炳史册的贡献。我是2019年9月来到宁乡工作的。来之前,因为宁乡是刘少奇主席和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何叔衡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乡,我对宁乡始终充满了敬意和向往。来之后,工作之余我认真阅读了《中国共产党宁乡历史》《宁乡人民革命史》等书籍,以及借助此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机会,让我对宁乡的地情党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更加感叹宁乡是红色沃土、革命摇篮、精神家园,是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地方。我简单介绍下解放前宁乡党组织的发展历程,供大家参考。
一、从“暗输革命学说”到相信马克思主义阶段,宁乡成为湖南早期革命思想摇篮。
一是宁乡革命思想的开端。1901年,周震麟、童光岳等倡议收省城望麓园沩宁试馆改为宁乡驻省中等学堂,兼办速成师范科。黄兴、周震麟、朱剑凡、文怀亮等先后在该校任教。后迁至宁乡县城,改名为宁乡甲种师范。学校招收学生多为云山和玉潭学校毕业生。文怀亮任云山小学堂校长,并于1908年秘密加入同盟会,在云山暗输革命学说,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09年引荐何叔衡来云山教书。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等先后都在云山学校任教过,接受民主革命思想走上反对康梁而信孙文的道路。
二是宁乡革命思想的摸索。一大批有志之士走出宁乡积极寻求革命真理。1913年,何叔衡以37岁的年纪抱着“急盼求新学,想为国为民出力”的理想来到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省立第一师范)求学。1918年,毛泽东同志发起著名青年团体新民学会,宁乡籍人士何叔衡、谢觉哉、周世钊、许抱凡、谢南岭等先后加入。1919年,欧阳钦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春,刘少奇赴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
三是宁乡革命思想的成熟。一大批革命志士积极投身党的怀抱。1920年11月,毛泽东与何叔衡同志宣布成立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八个发起组之一。1921年6月29日,毛泽东与何叔衡同志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1921年10月10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毛泽东任书记,何叔衡为支部成员,先后发展李立三、郭亮及宁乡人许抱凡等10多人入党。1921年冬,刘少奇在莫斯科第一批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922年5月,姜梦周离开宁乡到湖南自修大学任管理员,经何叔衡介绍入党,成为“湖南入党的第十九名”。1924年5月,欧阳钦在法国转为中共党员。1923年初,何叔衡指导姜梦周回宁乡,组建宁乡甲种师范讲习所(简称甲师)。学校除吸纳进步学生入学外,共产党员陈章甫、许抱凡及进步教师谢觉哉、王凌波、梅冶成等先后入校任教,他们把先进的办学精神带到了“甲师”,“甲师”迅速成为宁乡革命党组织的摇篮。
二、从宁觉支部成立到抗日战争阶段,宁乡党组织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
第一次起落(1925年2月至1928年4月)。1925年2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李维汉化名罗迈来到宁乡,在“甲师”学校建立了中共宁乡第一个党支部。代号为“宁觉”,意为宁乡的觉醒。当时,“甲师”学校已有正式党员3人,分别为教师许抱凡、陈章甫和学生胡辉。支部成立后,胡辉任支部书记、许抱凡任宣传委员、戴卓良任组织委员,首批入党宣誓11人。1925年11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改称中共湖南区执行委员会。1926年1月,中共湖南区执行委员会决定将宁乡宁觉支部改为宁乡特别支部,此时共有党员31人。1927年1月,建立中共宁乡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截至1927年3月,宁乡全县共产党员达700余人。
1927年5月21日晚,驻长沙的何键部团长许克祥和王东原等公然发动“马日事变”,湖南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疯狂“清乡反共”,执行“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政策。7月中旬,夏曦同志来到宁乡并指示,必要时宁乡的农民自卫武装进入沩山坚持斗争。农历6月21日,谢南岭率队开赴黄材准备暴动;28日工农自卫总队全体干部战士及自动前来参战的约1500人齐聚黄材姜公桥下河沙洲,举行誓师大会,挥师西进,占领沩山;29日暴动总队在驻地沩山密印寺大院召开军民大会,公开宣布工农武装暴动,誓死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革命斗争到底。这次武装暴动在沩山虽然只坚持三个多月就失败了,但为后来的“红二师”建立和黄唐起义留下了革命火种,打响革命的枪声比“南昌起义”还要早。
1927年9月中旬,省委派夏尺冰回宁乡担任县委书记,组织武装暴动,配合秋收起义。后夏尺冰去省委担任巡视员,县委机关从青山桥石桥铺迁到唐市,由县委成员戴卓良负责,各个支部停止活动。12月,省委书记彭公达派姜运开回县,恢复党组织活动,开展发动武装暴动的宣传活动。因县委成员何实山、何实嗣是何叔衡之女身份引起敌人注意。1928年4月,团防局带队捉人。姜运开越墙跳入塘中逃走,何实山、何实嗣得到群众掩护脱险,但县委机关遭到破坏,各支部也连带受到严重影响,全县的党组织因此解体,宁乡的革命形势转入低潮。
第二次起落(1928年冬至1932年6月)。1928年冬,曾领导沩山起义的严岳乔潜回宁乡,找到东湖塘钟杰等13人会合后,成立中共宁乡县地下工作委员会,积极播撒革命种子、各自分头行动、准备武装起义。1930年春,严岳乔到武汉同中共中央长江局取得了联系,5月奉命回宁乡商量起事。首先是从石潭乡团防局夺取枪支,然后到迴龙山隐蔽下来,正式成立游击队。9月根据中共长江局指示,以雪峰山为根据地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二师(简称红二师)。红二师成立后,先后开展了三打石潭乡、围攻横市、扦担坳突围、歼敌滴水崖、奇袭同文镇等一系列战斗,可以看作是党组织在“马日事变”后的第一次恢复并呈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当然,由于红二师执行王明冒险路线,虽经历三次重建,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1932年1月,湖南清乡司令何键增派兵力,委派反共极端分子曹明阵为益安湘宁四县剿匪指挥,负责剿灭红二师。6月,红二师大队长梅仲登等在长沙被捕叛变,供出红二师重要干部和县委成员,红二师解体。党组织在宁乡也再次遭到解体,之后宁乡五年多时间无中共县级领导机构和基层党组织。
第三次起落(1938年2月至1940年6月)。1937年9月初,县立第一女校教师李品珍的同学张生力从北平回湖南,专程看望李品珍,并暗示自己是共产党员。1938年2月,省工委书记高文华来到宁乡和李品珍建立领导关系,任命李品珍为中共宁乡县工作委员会书记,正式成立中共宁乡县工作委员会。当时只有4名党员,到8月份党员发展至28人。后因国民党的恶意阻扰,1938年暑期,县委西迁至唐市善正小学。1939年2月初,中共湖南省委在邵阳八路军通讯处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决定建立中共湘宁、常益等五个中心县委。1939年3月湘宁中心县委正式成立,领导湘潭、宁乡、湘乡等地的党组织,李品珍继续担任宁乡县工委书记。1939年8月,原第一女校教师、县工委宣传委员邓玉琪脱离党组织与国民党第23师63团团长谢应麟结婚。8月19日,湘宁中心县委派人对宁乡县工委进行改组,决定将李品珍撤离宁乡,由何荫南担任县工委书记。1940年5月至6月,薛岳接连向宁乡下达四道密令,认为“宁乡狡匪潜伏活动甚为积极”,采取“日入户、夜敲门清查共党”的办法密查密捕献身抗日救亡的共产党员与进步人士。1940年6月,县工委书记何荫南被迫离开宁乡,县工委和各支部相继停止斗争,这次解体造成宁乡四年多时间没有党组织和党的活动。
三、从潭湘宁边区县工委成立到宁乡县城解放阶段,宁乡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一是潭湘宁边区县工委。1944年7月,省工委委员白毛(张春林)到韶山开辟工作,通过接关系、找同志,恢复组织,建立了由省工委直接领导的中共湘潭清溪区委会。按照省工委提出的“向北发展”的指示,顺理成章将宁乡列入工作范围。周政、成炳辉就是1945年春由清溪支部书记庞柱中和党员谭修长分别介绍入党。宁乡这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上再次播下了党的革命火种。1945年9月成立潭湘宁边区县工委。宁乡的高露(今属大屯营镇)、石潭(今属东湖塘镇)受边区县工委直接领导。1947年秋,分别设立中共高露区委、中共石潭区委。
二是宗一特支。1946年春,宗一中学开学不久,省工委书记周礼化名唐先生,在省工委交通员周政的陪同下,对学校进行考察,会见了中共党员教员周太暄(周政胞兄),指示周太暄成立宗一中学特别支部,直属省工委,主要战略任务就是占领学校阵地,以及将学校作为培训干部和领导潭湘宁边区斗争的重要据点。
三是湘中人民解放工作委员会。1946年6月,“湘抗会”主任李石锹,向中共南京局汇报工作。根据指示精神,将“湘中人民抗日工作委员会”改为“湘中人民解放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书记室,简称“解书室”。1949年1月20日,“解书室”成员李石锹、陈仲怡等人在云山滩山铺召开秘密会议,根据陈仲怡推荐,同意姜亚勋、喻迈常等国民党回乡军官一起参加反蒋武装斗争。于是1949年2月爆发了震惊全省的黄唐起义。1949年5月,潭湘宁边区县工委在湘乡召开党的工作会议,决定撤销潭湘宁边区县工委,成立中共宁乡县工委,任命周政为宁乡县工委书记。县工委成立后,立即遵照省工委指示进行党员登记。结果表明,截至1949年5月全县共有党支部45个、党小组2个、党员479人。
今天,宁乡的党员队伍已经发展壮大到6.9万人。我们梳理解放前党组织在宁乡的发展脉络,就是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和百折不饶的精神气概,从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乘势将这种强大的革命精神动力转化为推动宁乡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面建设工业强市、幸福宁乡中以实绩告慰革命先辈,续写时代华章。
(本文刊发时内容有删减)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