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进井冈山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2021-05-18 09:36:33
—分享—

戴立辉

那天上午,天气晴朗。我们坐了九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终于赶到了目的地——井冈山。吃过中餐,我们每人领了一套红军服,还有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字的黄书包。因为感觉新鲜,我们嘻嘻哈哈地穿戴好,没有多少严肃感。这时,三位身穿红军服的同志过来,要求我们整队。

经介绍,这三位同志都是江西省委党校的老师,是专门负责我们这次参观学习的。在集会上,带队的党校领导特别强调,说:“各位老师,你们穿上了红军服,就得像红军战士一样要求自己。红军战士是怎样的,这个时候,你们还没有多少感受。等参观学习完毕,你们一定会有具体感受的。现在,我只要求你们注意着装,注意言行……”

红军战士是怎样的?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始了在井冈山上的参观与学习。

当天下午,我们去的是小井旅游线路。一路上,我们看到很多与我们一样身穿红军服的游客。见人家排着整齐的队伍,我们也受到感染,内心深处有了几分庄严感。

大约个把小时,大巴车在一处黑灰色的木房子前停下。黄老师介绍说,这个地方是小井红军医院旧址,这栋按历史原貌修复的木房子,就是我党创建的第一所红军医院。粗糙的床板,木头做的手术洗手盆,竹片磨成的手术刀,用旧了的绷带……这些,无一不表明我们红军当年的医疗条件是多么艰苦。

在医院旧址一侧,有一个简朴的坟墓——小井红军烈士之墓。坟墓里,长眠着130多名红军战士。1929年1月下旬,敌人重兵围剿井冈山,一路敌军偷袭小井村,抓住了来不及转移的130多名重伤病员。为了知道红军主力的去向,敌军当即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面对酷刑,红军战士忠贞不屈,视死如归,最后全部惨死在敌人的枪口下。这些烈士,只有18人有名有姓,其他都是无名英雄。

黄老师带着我们,静穆地绕着烈士墓走了一圈。然后,他把我们分组带到旁边的小山坡上。在一棵柏树下,静卧着一块三角形的石碑。石碑上没有墓志铭,只镌刻着11个字: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如果没人引导,我们很难发现这里有这么一块墓地;如果没有人介绍,我们很难知道这简朴得不能最简朴的墓碑之下,长眠着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曾志同志。

人,有不可不忘却者,也有不可不铭记者。曾志,应当属于后者。在井冈山的很多地方,我们看到了她年轻时候的照片。年轻时候的她,和当下的明星相比,一点也不逊色。据说,这张照片是曾志在福州做地下工作时拍的。因为效果太好,被照相馆挂在外面作宣传用。就是这样一位湖湘美女,14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7岁时参加湘南起义,并跟着大部队上了井冈山,担任小井红军医院党总支书记。

那一次,如果不是因为任务暂时离开医院,曾志肯定也会死在敌人的枪口下。为了完成烈士们未竟的事业,命大的她,含着热泪,继续奋勇前行,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经历了四年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她又满怀激情地参与到各项建设中去,先后担任过广州市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务。

曾志,一个传奇女子,她把她的一切献给了她所挚爱的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我死后,不要写简历生平,不要搞什么仪式。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的树下当肥料……”根据曾志的遗嘱,女儿陶斯亮将母亲的骨灰埋在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的树林旁,与小井烈士相伴,与巍巍青山相依。

第二天,我们去的是大井旅游线路。上午,党校老师带我们去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虽然去得早,但里面已经有学员队伍在列队等候,我们也只能排着队伍等候。

二十分钟后,我们终于进了陵园门庭,在坪里列队,听党校老师讲井冈山革命故事。正如党校老师所说,与井冈山有关的革命故事太多太多,即便花上个三五天也讲不完。在老师的讲解中,有一组数据深深地震撼了我。在井冈山这块红色土地上,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有48000多名烈士长眠于此。其中,除了15744人留下姓名之外,还有30000多名烈士连名字都没留下。

这些人,不,这些红军战士到底是为了什么?忍不住,我发出疑问。是啊,如果是为了利,他们什么利也没得到;如果是为了名,他们连名字也没留下。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唯一的答案就是因为他们是红军战士,我们彼时的幸福自由安宁的生活,就是他们当年参加红军的最大追求。

接下来,我们去了位于井冈山腹地的大井村,参观了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彭德怀旧居等。在这里,朱毛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这里,革命前辈们运筹帷幄,指挥一场又一场战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品味着毛主席当年写下的诗词,我们依然可以领略黄洋界保卫战大捷的大快人心。在黄洋界保卫战旧址不远处,就是当年红军的挑粮小道。曲曲折折,坑坑洼洼,陡陡峭峭,即便是步行,都难以抬步。而当年,以朱德为首的红军战士们,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历尽艰险,从100多里外的地方,把粮食一担一担地挑到山上。

红军战士到底是怎样的?井冈之行后,我终于有了一定的体会。那就是,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坚定的革命意志,有着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有着无私无畏的革命作风,有着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革命情操……星星之火,为什么可以燎原?井冈山这块红色土地,为什么能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这些,就是最好的答案。

井冈山精神万岁,红军精神万岁!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