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2021-04-14 10:17:46
—分享—

毛泽东、何叔衡等进步青年一起讨论时事。

文/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喻梦霖 图/任铁 何华龙 杨亚

1921年,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和浙江嘉兴南湖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秘密召开。当时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毛泽东与何叔衡作为长沙组代表参会。中共一大的召开,被后人称之为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开天辟地大事,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值此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沩水春秋》从今天起推出特别节目——《宁乡薪火》,带您回顾在这百年艰辛历程中,宁乡人舍生忘死,积极投入救国救民道路的感人事迹。本期我们要介绍的是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何叔衡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为何会与毛泽东一起远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一切都得从沙田杓子冲说起。

1876年,何叔衡出生于沙田杓子冲一座古朴的院落。他26岁考中秀才,当时县衙让他出任管钱粮的职务,何叔衡深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愤愤”,拒不赴任,心甘情愿在家办起了私塾。也就是从那时起,何叔衡与在“小金陀馆”念书的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相识。四人时常切磋,为后来组成的“宁乡四髯”奠定了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一场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宛如一声惊雷,震动了中国各界,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当时正在云山学堂执教的何叔衡听闻了消息后,欣喜若狂,他带头剪掉辫子,兴办学生会,反对尊孔读经,建议学生学习社会科学……这些改革措施都遭到了顽固守旧派的攻击,称他是无圣君、无父母、无礼仪的“三无党”首领。何叔衡虽然不在乎这些谩骂,但考虑到需要寻求新的革命之路,于是毅然辞掉学堂职务,离开家乡,前往长沙求学。

1913年,37岁的何叔衡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成为学校里的一名大龄学生。当时校内主事颇为惊诧,他却说:身居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外事不知……急盼求新学,想为国为民出力。第二年,省立第四师范与第一师范合并,何叔衡随校进入第一师范讲习科学习,在这里,他与毛泽东成为了学友。“何叔衡常与小他17岁的毛泽东一起讨论时事,切磋学问。何叔衡的学识、品行以及见解,深得毛泽东的尊敬,而毛泽东的远大志向、政治抱负和求知欲望,也让何叔衡十分钦佩,很快两人就成了志同道合的忘年交。”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副馆长张颖介绍。

1914年何叔衡毕业后,父亲本想叫他回乡,何叔衡却拒绝了,他留在了长沙楚怡学校教书。在学校里,一身青布长袍、瓜皮小帽的何叔衡宛如一副乡间老学究的模样,但他却积极参与新事物,与毛泽东等人交往密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春风吹拂到神州大地,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国内传播这一先进思想。加上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毛泽东、何叔衡等人时常聚在一起,探讨救国救民道路。“毛泽东、何叔衡等人经常聚集在一起,探讨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他们逐步认识到,只有另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新民学会成立会讲解员陈立颖介绍,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何叔衡在内的12个人,在蔡和森家里举行了新民学会成立会,从此这个以新思想、新文化作为武器的进步学生团体成立了。

新民学会取“大学之道在新民……日日新,又日新”之义,起初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学会成立后不久,便确定了向外发展和国内研究两条并重的开放战略,以毛泽东和何叔衡为首的新民学会核心会员,坚持留在国内从事实际改造。他们声援了北京五四运动,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并联合了当时湖南社会各界,组织了师生罢课、游行、焚烧抵制日货等一系列爱国行动。他们还创办了《湘江评论》,以毛泽东为首的会员都是《湘江评论》的编辑,《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1918年11月,学会改选时,何叔衡担任执行委员长职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民学会组织的大规模学生运动,遭到湖南督军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武力镇压,导致流血事件发生。当年12月,何叔衡在主持“驱张”会议中提出:张毒一日不出湘,学生一日不复课,教师一日不受聘的口号。他以湖南公民代表身份参加衡阳“驱张”代表团,多次登门动员夏明翰的祖父夏时济领衔,联合湖南各界知名人士发表“驱张”请愿电文,要求吴佩孚率部逼张。1920年6月,张敬尧军队全部撤出湖南,“驱张”斗争获胜。毛泽东评论此事时,盛赞“叔翁办事,可当大局”。张敬尧被赶出长沙后,谭延闿统治湖南,何叔衡被任命为湖南省通俗馆的馆长和通俗日报社的社长,他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使报社成为新民学会会员活动的重要的阵地。1920年9月,何叔衡与毛泽东、易礼容等又发起成立长沙文化书社,传播新思想。在这些革命活动中,何叔衡及时通过书信与会面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了在宁乡的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等。在何叔衡的指导下,宁乡相继建立了文化书社,并以云山学校、甲种师范为据点,秘密传播新思想,开展革命斗争。“新民学会成立期间,他们还成立了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安排优秀青年去俄罗斯深造学习。1920年冬,毛泽东、何叔衡开始秘密筹建中国共产党长沙早期党组织。一直到1921年,俩人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新民学会才结束了它的使命。可以说新民学会为我们党的创建,做出了干部上、宣传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同时也推动了湖南省民主革命运动的进程。”陈立颖介绍。

何叔衡思想上追求进步,行动上务实高效,深得毛泽东的赞扬。两人互相敬佩,是学习、工作上的好伙伴、好战友。新民学会会员中曾流传这样几句话:“毛润之所谋,何胡子所趋;何胡子所断,毛润之所赞!”在此基础上,1921年6月29日,何叔衡与毛泽东一起,作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前往上海参加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中国革命新进程。

谢觉哉在日记中,记录下了何叔衡与毛泽东动身前往上海的情景:6月29日阴。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当时反动势力猖獗,谢觉哉既怕忘记这一重大事件,又不能详细记载,只得在这篇日记上,以圈圈代替了共产主义者。到达上海后,何叔衡和毛泽东住在上海法租界蒲柏路博文女校。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正式开幕。毛泽东作会议记录。大家围坐在客厅长餐桌四周,气氛庄重,讨论热烈。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和三名非党人士。7月30日晚,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时,因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会议被迫中断。7月31日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随后他们登上了事先租好的南湖画舫,于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次会议就在这艘画舫上召开了。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并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共“一大”闭幕后,8月中旬,何叔衡同毛泽东回到湖南。随即他们开始了筹建中国共产党湖南地方组织的活动。

何叔衡回长沙后不久,经毛泽东推荐,接任了湖南第一师范附小主事的职务。这时他一面教书,一面积极从事党的工作,发展党员,宁乡早期共产党员差不多都是何叔衡发展起来的,如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等。“何老被赞称为革命的老母鸡。”文史专家易凤葵介绍,回到长沙后的何叔衡,开始把自己最信任的、志同道合的战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像姜梦周就是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19名共产党员,著名的夏明翰烈士,也是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何老就像母鸡孵蛋一样,不断地孵出小鸡,革命队伍就壮大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由于缺乏培养干部和人才的基地,回到长沙后的毛泽东与何叔衡,便利用船山学社社址成立了湖南自修大学,这也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何叔衡任自修大学校长。“何叔衡起到的是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当时学校沿用了船山学社每年4000元的经费,何叔衡拿着这个经费主要用来采购进步书籍。”

为何叫自修大学呢?湖南自修大学旧址讲解员贺文解释,自修大学的学习模式是自己学习、自己思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自修大学学员最多的时候有200余人。它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可以说是湖南人革命的大本营,是革命的策源地。”

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等都是湖南自修大学的优秀学员,他们中有的人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的后来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者。学员们在提升思想的同时,还积极走到学校、工厂等地,广泛宣传马克思思想,提高工人阶级觉悟。

之后,何叔衡又担任了中共湖南支部、中共湘区委员会的组织委员。1923年,自修大学遭到反动军阀赵恒惕的仇视,被迫关闭。随后,毛泽东、何叔衡等又在长沙开办了湘江学校,湖南自修大学和补习学校的大部分学生转入到湘江学校学习。1924年冬,何叔衡担任湘江学校校长。

1928年,何叔衡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年回上海工作。1931年,何叔衡不远千里、躲过敌人重重封锁,从上海赶到了江西瑞金。在江西中央苏区期间,他肩挑重任,出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工农检察人民委员等多项职务,在那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时,何叔衡留守苏区坚持斗争,直至1935年2月途经福建长汀时,他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不幸壮烈牺牲,时年59岁。何叔衡用生命践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如果不是有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何叔衡本可以安稳富足的度过一生,但是他却选择了投身革命。就像他写道的那样:我绝对不是我一家一乡的人,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求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在何叔衡的带领下,楚沩大地上涌现了一大批意志坚定、不屈不挠、节操高尚、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他们积极领导、参与全省乃至全国的革命斗争,而中共宁乡县地方组织也在这中间顺利诞生。

文史专家 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徐拂荣 姜福成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