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100年来,党走过了无比辉煌灿烂的历程。站在100年的里程点,我们感慨,我们自豪,这些辉煌,是由无数革命先烈共同铸造的结果;这些灿烂,是全国2800多个区县(市)争放光芒的结果。我们宁乡,在这100年波澜壮阔的革命长河中,是怎样的一朵浪花,绽放了怎样的风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从长沙西行20公里,来到一个闪耀着红色光芒的地方——宁乡。宁乡市面积2906平方公里,145万人口,2017年撤县设市,全国百强县、全国文明城市。1952年11月以前,宁乡隶属益阳专区。1952年11月至1962年11月,划归湘潭专区。1962年12月至1983年6月,又重回益阳地区。1983年7月起至今,划归省会长沙地区。宁乡,为我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较重要的贡献,这里发生过许多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1989年,湖南省民政厅把宁乡确定为湖南的五个革命老根据地县之一。
宁乡是革命老区,是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大市,是革命意志坚定的强市。宁乡的早期革命,可以概括为“两早三多”的特点。
两早
一是这里的革命种子发芽得早。宁乡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何叔衡。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最初参会的13个代表里面就有一个宁乡人——何叔衡。种子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了革命理想并认定了革命道路的何叔衡,从上海归来后,积极筹建中共湖南省委,积极发展党员。经他的介绍,早期加入中共党组织的宁乡人有很多,如1921年入党的许抱凡(道林人),是湖南的第9位党员;后来成为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是1921年底入党;1922年入党的姜梦周,是湖南的第19位党员。“一传十,十传百”,再通过他们的信仰和力量传递,后来陆续加入党组织的宁乡人就更多了。宁乡早在1925年2月,在宁乡甲师成立了党的县级组织——“宁觉”支部。这在全国2800多个区县(市)当中,是最早成立中共县级组织的区县(市)之一。宁乡,这块肥沃的土地,最早拥有了党组织这样的种子,就能迅速发芽、开花,就能迅速红花遍野,星火燎原。
二是这里的革命斗争开展得早。宁乡的革命运动先声夺人。1925年冬,宁乡农民运动已经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1926年7月,即成立了县农民协会,21个乡镇560个团分别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全县农协会员达到30万人以上。1926年初,宁乡即在郭亮的指导下成立了双狮岭煤矿工人工会,建立了工人纠察队,有600余枪,工会在姜麟武带领下,与矿主进行争取权益的斗争。宁乡的农会和工会,是湘中地区最强大的工农武装。1927年初,毛泽东回韶山进行农民运动考察,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盛赞宁乡工农运动如火如荼。1927年5月25日,即“马日事变”后的第四天,宁乡即组织工农义勇军赴湘潭大塘湾攻打许克祥部。1927年6月,宁乡即爆发了以严岳乔、谢南岭、喻东声等领导的“沩山起义”,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工农武装斗争,起义部队在沩山成立了工农政府,发行了财券,在国民党统治区建立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这是为建立“苏维埃政府”的先声和尝试。这次起义比南昌起义早了1个多月,比秋收起义早了两个多月。这次起义虽然很快失败了,但为后来的起义积累了难得的经验教训。
三多
一是这里的革命活动开展得很多。因为宁乡早期的共产党员比较多,他们在宁乡这片热土上,前赴后继,带领工农群众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革命高潮,如前文所述的1927年5月工农义勇军活动,1927年6月的“沩山起义”,1930年—1932年钟杰、徐上达领导的红二师“三起三落”的游击斗争,1946年的“宗一特支”活动,1949年姜亚勋、李石锹、陈仲怡等领导的“黄唐起义”等。在当时白色恐怖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宁乡革命之火从未熄灭,这些革命火种,只要轻轻扇动,即能生出熊熊大火来。在国民党统治区,这样密集的不屈不挠的革命活动,在湖南乃至全国的县(市)中,都是不多见的。长沙东边是井岗山,是中央苏区,西边是宁乡,宁乡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使得国民党分散兵力,东西难顾,从侧面支援了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
二是这里的革命烈士多。因为宁乡的革命活动既早且多,又邻近反动势力强大的省会长沙,受到国民党的镇压最严酷。国民党经常派出长、宁、益、湘、娄五地的大军,到宁乡组织清剿,“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宁乡很多革命同志和无辜百姓惨遭杀害。这种次数多且异常残酷的镇压,宁乡与其他区县来比,是非常突出的,所以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烈士很多。解放以前牺牲的县委书记(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就有7位,他们是胡辉、文星桥、罗养真、夏尺冰、戴卓良、钟杰、许智生。牺牲在这片热土上的普通烈士就更多,累计有2300多人,有据可查的约有670多人,更多的人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没有留下姓名,没有留下地址,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光耀史册。
三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多。这里有建党元勋何叔衡,有开国元勋刘少奇、全国政协副主席谢觉哉、欧阳钦、陶峙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光召等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开国上将甘泗淇、开国少将潘世征以及后来的15位将军等,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从这片热土上吸收精神和涵养,走上了不平凡的革命道路。
探因
为什么宁乡的早期革命会具备这些特点呢?
一是地理因素。从全省大局来看,湖南是工农运动集中爆发地,是人民解放军诞生的重要摇篮地,是人民政权的开创地之一,是党开创中国革命的主要转折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索的先声地。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湖南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前文所述,宁乡虽隶属关系多有变换,但宁乡地理位置总归距离长沙近,宁乡人又会读书,“近水楼台先得月”,宁乡接受省会长沙的新思想新文化辐射比较强。这一点,宁乡与湖南的其他区县(市)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是人文因素。人,一旦接受了革命的新思想,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能蔚为发出奇光。上溯到晚清时期,宁乡随着曾国藩、左宗棠等走出去一大批湘军将领,如刘典、周达武、杨鼎勋等。这些精英回乡后,特别注重兴办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如建设云山书院、小金陀馆、宁乡驻省中学、周南女校等,他们把外面世界的变化和革新思想带入了宁乡。他们的子女、晚辈,从小接受父辈对中国形势的分析讲解,又因为家境比较富裕,使得在清末民初,宁乡出现不少飘洋过海、出国留学的学生,如陶森甲、梅焯敏、周震鳞、陈家鼎、向构父、成邦杰、朱剑凡等,都在日本留学。周震鳞与黄兴是同学,1904年创立“华兴会”,1905年在日本,与孙中山先生、黄兴等一道创立“同盟会”。这期间,宁乡走出去参加辛亥革命的有周震鳞、黄钺、陈家鼎、梅焯敏、成光耀等人,有参加国民革命,情系桑梓,修南门桥时独捐20000银元的洪兆麟,有后来参加北伐战争的何梓林、陶峙岳、贺耀组、鲁涤平等,有带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印度与日军浴血奋战的齐学启、成刚、洪行等人。周震鳞他们睁眼看世界,把努力学习世界最先进文化的作风,“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求索精神又影响到下一代,如影响到后来刘少奇、甘泗淇到苏联留学,欧阳钦到法国留学,齐学启、向哲浚赴美国留学等,他们都取得了非凡的业绩。
奋进
我们学习党史,应该去粗取精地汲取哪些营养呢?怎样指导我们人生的奋进之路呢?我想,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以及中国共产党宁乡地方史的学习,了解到我们宁乡革命的“两早三多”特点以后,我们从我们的祖辈身上去学,从我们家乡身边的人和事去悟。我想,我们获得几点启示:一是要有坚定的家国情怀,起心动念,都要为百姓着想,如宁乡市委、市政府今年实施的“四联五到位”民情大走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好做法。二是还是要认真读书,努力学习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刘少奇、欧阳钦他们,克服重重困难,都致力于学到最先进的理论,用以改变中国的命运,对于我们今天的年轻一代,更应该认真读书,报效祖国。三是树立了理想以后,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克服一切困难达成目标任务。宁乡百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宁乡的沧桑巨变,都是一代接着一代,矢志不渝努力奋斗得来的。
(作者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市档案馆馆长)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