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孤儿过年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2021-02-18 09:17:16
—分享—

陈立中

对于同一类风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同样是面对冰天雪地的天气,唐代诗人杜甫抒发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悯民情怀和对当时世道的愤懑;而一生生活殷实的富家子弟、明代学者张岱则有“湖心亭看雪”的闲情雅趣。同为孤儿,1924年朱自清先生《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一文中讲述的那个卖了七毛钱的5岁的女孩子,在过年的时候,是不敢奢望呷肉呷鱼的。因为在当时卖她的兄嫂一家很贫困,自家的孩子过年时也未必有鱼肉恰,更何况自己的侄女呢?至于买主呢,也很穷,因为“他似乎没有老婆,手头很窘,而且喜欢喝酒,是一个糊涂的人”。到了这样的买主家,只要不饿死,这女孩就是万幸了,过年时节吃鱼吃肉恐怕更是天方夜谭的事儿了。

而1971年,也成了孤儿的我,在过年的时候,是有鱼有肉吃的,也成了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我清楚地记得,1971年,我父母去世后,我和我姐与双目失明的阿婆相依为命。那时节,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点苦,但还是能够维持下去的。因为当时的生产队每年给我姐弟俩各400斤谷做口粮,我们的头等大事——吃饭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生产队还为我俩提供学费,我俩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读书。至于蔬菜,首先是叔叔伯伯、亲友和生产队的人送给我们。后来,我和姐也学会了种菜,蔬菜基本上做到了自给。叔叔、姑姑们时常给阿婆一些钱,这就为我们称盐买肉、打煤油点灯之类提供了生活保障。

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过年的时候,自然也是我少年儿童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

那些年,生产队每年为我和姐各提供4斤鱼指标。年底生产队干塘后,我们就能分得活鲜鲜的、草鲢鲤鲫搭配的8斤鱼。

至于肉呢,由于我有4个姑姑,她们每年都要砍一块4斤左右的辞年肉给阿婆(当然,叔叔家也有鱼肉给阿婆和我们姐弟俩)。送辞年肉的同时,姑姑们一般还会配上2条鲢鱼或鲤鱼。

我早记得,在事先征得我阿婆同意后,有好些年,4个姑姑还送了草鱼辞年。送草鱼辞年为什么事先要征得我阿婆同意呢?因为4个姑姑怕我阿婆产生“大宁子(人)吃了草”的误会。说句良心话,作为孤儿的我,更希望姑姑们辞年时送草鱼,因为草鱼比鲢鱼、鲤鱼味道更鲜美,个头也比鲢鱼鲤鱼大。

我不会忘记,那时每年腊月二十八九,我一个重要的盼新年活动就是:时不时站在生产队的晒谷坪里向南、向西张望,看4个姑姑什么时候来给阿婆辞年。若见到了其中的一位,就乐颠颠地跑回家向阿婆报喜信。

那时,站在晒谷坪向南望,可以见到大姑二姑;向西看,可以见到三姑四姑。大姑二姑住在离我们家不远的河对面,她们是从我们队上的田塅里的田埂上过来的。三姑四姑则要沿省道s209向上走9公里公路才到的。接过姑姑们用棕叶穿起来的鱼和肉,我心里乐开了花。

做、吃年夜饭,当然是大年三十的重头戏。那时我们一家是烧柴的。灶屋里有2个烧柴的地炉子,较大的有一米见方,靠灶屋的东北角,二方用土砖和青砖围堆而成。梭筒钩的顶部用一根牢实的棕绳穿过屋梁固定下来。另一小灶则是用几口土砖直立而成,土砖接近锅底的部位削去了一部分,以利菜锅的放置平稳。

做晚饭时,阿婆先叫我和姐把肉洗干净,切碎,放入砂锅中煮,等肉沸了之后,再加入红枣慢炖,出锅时才放盐。煮鱼时,一般加放切碎的2个萝卜,鱼通百味,萝卜透鲜,可以多吃几顿,我阿婆是很注重细水长流的。此外,一般还有2个可口的小菜。四样菜寓示着四季发财。

吃完年夜饭,我们婆孙仨就在炉灶边守岁。守岁的过程中,阿婆会给我和姐各2角钱(当时肉每斤约合7角5 分钱)作压岁钱。每逢年夜守岁时,阿婆总是教导我俩:“中伢子,立妹子,你们要记得生产队的好处,要记得叔叔、伯伯、姑姑们及其他人的帮助。”我们姐弟大声答应:“好!”

听了阿婆的话,我常暗下决心:好好读书,好好为人做事,将来报答他们,一直要履行好对阿婆的承诺!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