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刘子安 张安) 1917年夏天,24岁的毛泽东走出长沙,从夏铎铺镇石仑关出发,开启了他的游学之旅。这趟旅程不仅是毛泽东的游学之路,也是他成长成才、寻求大本大源,走上共产主义的革命之路。
近日,宁乡市第四期84名“90后”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培训班学员来到夏铎铺镇石仑关集合,品读无字书,重走青年毛泽东游学路。
天马山下 梦想启航
伴着清晨的朝露,学员们在石仑关梦想广场集合。环顾四周,天马山突兀而起,俨然赤兔奇骏翔空。
“可以说,毛主席救国救民和实事求是思想的萌芽,是从这次游学调研中形成的。”宁乡市委党校汤俊老师介绍。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好友萧子升从长沙一师范出发,身无分文,步行游学,历时一个多月,行程900多公里,走访调研了宁乡、益阳、安化、沅江等五县。这一趟游学让时年24岁的毛泽东了解了当时湖南人民的真实生活,并深入思考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从汤俊讲解中,学员们也深刻感受到了当年毛泽东救国救民、心忧天下的初心和革命热情。
志之所趋 无远弗届
沿着小路上山,到达第二站许家伞铺。当时毛泽东途经石仑关时突遇暴雨,破旧纸伞散架,两人浑身透湿,来到村头的李家伞铺,随即现场赋诗一首送给店主李爹爹——《七律·游学即景》:“骤雨东风对远湾,滂然遥接石仑关。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李爹爹大悦,由此换来了一把新的雨伞。
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一路上毛泽东接触了不同阶级的人物,有船工、翰林、商人、僧人、县长、财主、农民等,从他们身上找到了救国救民的大本大源。游学之后,他在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之源。”
通过重走这条游学之路,学员们也生动感受到了群众思想在青年毛泽东心中萌芽生长的过程。
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
经过石仑关水库,来到了此次游学活动的第三站——润泽茗茶馆。学员们重温了青年毛主席游学之路的一幕幕故事,并畅谈游学之路对自己的启示。
在夏铎铺镇天马新村工作的“90后”干部刘子安为大家介绍:“石仑关是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村落,当地党员群众正以宁乡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和特色文化,努力将石仑关打造为情景式、多业态的红色教育基地。”
来自灰汤镇的张伟杰说:“毛主席的游学之旅实际上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度考察,同时也是毛主席调研精神的萌芽。毛主席曾说,要靠总结经验吃饭,总结经验首要就是调查研究。我们青年干部必须继承我党调查研究的法宝,在基层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此去遵何路,归来仍少年。重走青年毛泽东游学路不仅是一次重温初心之旅,更是一次鞭策奋进的力量凝聚。青年毛泽东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担当,鼓舞着宁乡“90后”年轻干部砥砺奋进,拼搏向前!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