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龙舞宁乡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喻靖 2020-06-22 11:05:03
—分享—

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起源于汉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所以会选择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起龙灯,从春节到二月“龙抬头”再到端午节,龙灯既烘托了节日氛围,也给人们送来了欢愉。在宁乡,舞龙历史也十分悠久,它源自何时?历经了怎样的发展?目前舞龙队的情况又是怎样?别急,跟我们来看看就知道了。

大屯营镇周氏双龙舞。

追溯宁乡舞龙历史,清代嘉庆年间《宁乡县志风俗志》有记载:“上元日城乡各制灯。上元先数日,金声动地,烛光照天,不避风雨泥泞。灯有龙头,以纸扎头,内含蜡烛,以布为身,长十余节,每节燃烛,十数人盘旋翻舞。”宁乡的龙灯中,有按庙建灯,也有按氏族或祠堂建龙灯的。当然,龙的种类也有很多,如“架子龙”“摆龙”“一头珠龙”等。其中,“架子龙”最为流行,它龙头小,大致分九节和十一节两种。舞“架子龙”既可以打扭丝、摆图案,还可以排字等,可看性十分高。跟龙灯相伴的,是相对固定的乐器班子,一般采用民间打击乐器加唢呐,配合着大锣、大鼓等,浓厚舞龙气氛。踩着锣声鼓点,数十名舞龙队员把龙舞得活灵活现,用他们的行话讲,舞龙舞的是故事。据考查,宁乡龙舞有七十多套故事,如“孔明翻书”“大船撑宝”“罗汉坐殿”等。

龙灯耍得好看,自然大受老百姓欢迎。为了让这一民俗有更好的展示舞台,历史上宁乡县域内还举办过多次舞龙比赛。如1956年举办的宁乡首届群众艺术观摩汇演中,高塘农业社的龙灯就获得了“民间舞蹈奖”。1983年,县城举办的龙灯表演赛,吸引了16支队伍参赛。1987年,黄材镇的《三头喜龙庆新春》在长沙地区龙灯表演赛中还荣获了“ 金龙奖”。

宁乡舞龙久负盛名,享誉周边地区。虽然许多乡镇都有自己的龙灯队,但因地域文化不同,舞出的龙灯也有各自的特色。从宁乡城往南行四十多公里,大屯营镇的周氏双龙舞堪称一绝。只见两条栩栩如生的黄龙在20名舞龙队员的动作中,时而相互缠绕,时而腾空而起,上下翻飞活灵活现,看得人眼花缭乱。周氏双龙舞以技法离奇著称,两条龙转、翻、旋、穿插融于一体,龙与龙之间既有独立表演环节,情节完整性强,又有相互盘缠细节,将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不过,双龙舞好看,要上手可需要细心和毅力。“龙灯的技术性非常强,只要走错一步,这个龙灯就玩不下去了,就会被捆住。所以要求舞龙队员的技术一定要非常熟练才行。”周氏双龙舞传承人周忠瑞介绍道。

周氏双龙舞能玩出36个大故事和36个小故事,像“天下太平”“玉带缠腰”“八仙拜寿”“杨八姐过关”都是其中的经典故事。尤其大故事人多技巧复杂,讲究团队配合、动作整齐划一,舞出的效果十分壮观。周氏双龙舞能称霸宁乡南部,不仅因其好看,还因为它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清朝时,湘军将领周达武为取悦夫人姚氏(四川人),特意从四川带回来了一个舞龙班子。经过几代的传承和发扬,渐渐地,双龙舞在大屯营镇扩散开来,形成了当地独有的民俗项目。

跟周氏双龙舞一样传承下来的,还有火龙灯。旧时,龙灯大多以火龙为主。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一般3到10多节不等,节与节之间以绸布相连,再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每节中都燃有灯烛,节下装有木柄,供舞时握持。直至今日,喻家坳乡的火龙灯还保留着这一传统舞龙方式。红彤彤的火龙在夜色中格外抢眼,火龙中间,四位老师傅拿着燃了桐油条的龙头和珠脑,不时变换着各种高难度动作,看得大家啧啧称奇,目不暇接。喻家坳乡龙灯队队员刘为光告诉我们,火龙灯在当地已经有几百年历史,舞火龙还有一些特别的讲究。“火龙灯里插的火烛,要用桐油、硫磺、松香来炒制,现作现用。这样制作出来的桐油条,有辟邪、保平安的意思。”

喻家坳龙灯起源于庙灯,据传清光绪年间,当地村民十分信奉关老爷。为给关圣帝君增添香火,祈福佑平安,喻家坳乡当地便组织起了一支庙灯。每到喜庆节日,特别是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队伍前面都会有专人抬着“关老爷”,后面随同火龙灯队,穿街过巷,热闹非凡。到现在,火龙灯在当地仍十分活跃。“火龙灯特别受欢迎,我们到别人家去耍龙,老人家都会特别注意看龙头和珠脑里的桐油条,桐油条的火不能灭,火越旺,代表那家人越红旺,我们舞起来也有劲儿。”舞火龙灯的老师傅卢新明笑着告诉我们。

离开喻家坳乡,西行十多公里,到达横市镇,这里的龙灯又与火龙灯有了很大区别。横市镇在三国时期是宁乡县的前身新阳县县治所在地。该地四方通衢、沩水贯穿,陆路水运十分繁忙,逐渐形成繁华的集市。古时的“市”就是指乡村集市,有集市的地方皆以“市”为名。活跃的经济,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发展。因此,龙灯在横市发展得尤为兴旺。解放前,龙灯队员一直是男性,直到解放后,女子龙灯队才逐步发展起来,横市也成为了全县率先成立女子龙灯队的地区之一。现在,这支平均年龄五十多岁的女子龙灯队,在传统龙灯的基础上,积极推陈出新,将龙灯舞出了不一样的效果。“现在我们创新了一二十个节目,队员聚在一块儿的时候,会试着拿龙把子在里面套,一来一去,就变出了很多花样。”横市龙灯传承人陈美娟说。

喻家坳乡火龙灯队员点燃珠脑里的桐油条。

周氏双龙舞、横市龙灯、喻家坳火龙灯,这些都是宁乡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舞龙表演。他们有的遵循传统,舞的是人们儿时的记忆;有的极具现代气息,与热点、潮流相结合,吸引人们的目光。其实,哪种形式都是为了让龙灯技艺能更好传承,在舞龙队员心里,龙灯舞出的是热闹,留下的是几十年不褪色的情怀。

进入现代,为了让舞龙更好地传承,宁乡各地的舞龙队也想出了不少办法。周氏双龙舞的传人周忠瑞把舞龙带进了大学校园,他仔细算了算,这几年,学双龙舞的大学生徒弟已经超过了300人。而在大屯营镇当地,舞龙队员也不再局限于男性,许多女性参与其中,成为了双龙舞龙的主力军。

而在喻家坳乡,近几年特意发动群众组织起了一支威风火龙灯传承队,他们邀请当地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现场教授龙灯技艺,效果显著。喻家坳乡志愿者协会会长谢建说:“现在喻家坳乡的龙灯班大概有四十多人,队员白天忙完地里的事情后,晚上就聚在一起练习,我们特意请了七十多岁的师傅来教。不管有好大的困难,我们一定要把火龙灯传承下去。”

横市龙灯的传承人陈美娟则把目光放在了小朋友身上,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龙灯更加年轻化,充满朝气与活力。“我觉得耍龙灯非常地好玩,我想传承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横市龙灯小队员胡栩霖高兴地告诉我们。

民间舞龙队积极传承的同时,宁乡的文化主管部门也在想方设法牵线搭桥。2009年,周氏双龙舞被评为了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横市龙灯和喻家坳火龙灯被陆续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了保护和支持,楚沩大地上,龙灯发展遍地开花。目前,我市各个乡镇街道几乎都成立了业余龙灯队,他们活跃在乡间、舞台,为传播民俗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也相信,未来舞龙这一传统民俗将会在宁乡散发出更大活力。市文化馆馆长潘宁介绍,早在之前,宁乡就成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来促进龙灯文化的传承。“我们文化主管部门主要为他们提供展示展演的平台,通过举办舞龙大赛来促进和提升舞龙队员的表演技艺,同时也可以振兴我们宁乡的民俗文化。”

横市龙灯队员教小朋友舞龙。

扫码看视频

撰稿:喻梦霖

文史专家: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黄沃若 徐拂荣 姜福成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喻靖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