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龙新村养蜂“能人”段仁义“手把手”授艺成就大家的“甜蜜事业”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喻靖 2020-05-25 11:09:14
—分享—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市委、市政府高位调度,镇村两级积极推动,后盾单位、驻村工作队共同发力,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楚沩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脱贫攻坚典型。即日起,本报推出“小康路上的奔跑者”专栏,讲述他们帮扶脱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敬请关注。

段仁义(前右)热心传授养蜂技术。

□文/图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燕

近日,记者走进夏铎铺镇长龙新村7组,采访了养蜂“能人”段仁义,听他讲述自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段仁义1992年和妻子高映兰结婚,属于晚婚,育有一女,现在读高三。如今的他,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蜂“能人”,不仅自己脱贫致富,更带动不少贫困户共同致富。

身残智坚

尝到养蜂“甜头”

2008年段仁义在长沙打工时,突然生了一场大病。这一病就是6年,成为精神二级残疾人,不仅劳能动力丧失,家里还欠了20多万元债。女儿要上学,妻子在镇上做包子只能维持家里的基本生活。家中有3亩多田,农忙时,他经常因体力不支摔倒在田间。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子算是完了,债更是还不清了。长龙新村村干部了解他家的情况后,将其纳入低保户。2014年,段仁义户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当年3月,长沙市残联在长龙新村举行“联千村,帮万户”培训活动,他报名参加,获得长沙市残联和村上送的5箱蜜蜂,还安排了技术人员为其指导。

段仁义向记者介绍,他其实从18岁时就接触养蜂了,因为一直没有成熟的技术,不敢扩大规模提升产能,一直是小规模养殖。当年,长沙市残联和村上送的蜜蜂,加上自己原有的5箱,让段仁义光销售蜂蜜的收入就有1.5万元。

“我们村产的蜂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价格最高卖到了90元一斤呢。”长龙新村党总支书记廖志强介绍,村上实行村干部包户制度,5名村干部不仅自己拿两箱蜂蜜学习养蜂技术,每人还联系3户贫困户及时提供技术服务,以提振贫困群众养蜂的信心。

脱贫奔小康

带动贫困群众共同致富

2018年,段仁义家脱贫摘了“帽”。他主动向村上提出,愿意将自己养的蜂种无偿向全镇进行捐赠。一开始,他向天马新村的4户贫困户捐赠了20箱蜜蜂,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

“我们家能过上现在的幸福日子,要感谢党和政府。这些和我原来一样需要帮助的贫困户,我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只要有空,我就会到村里和附近村的养蜂户家里帮他们看蜜蜂。”段仁义表示,自己还经常教育女儿,要认真读书,将来回报社会。学校里有需要帮助的同学,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

“养蜂产业是持续性产业,既可以卖蜂种,又可以卖蜂蜜。”段仁义向记者介绍,只要贫困户碰到养蜂方面的疑难杂症向他求助,他就会开着自己的电瓶车前往答疑解惑。目前,段仁义不仅为周边47户养蜂户提供免费技术服务,还向他们赠送部分蜂种,带动他们共同致富。

“我2018年开始养蜂,每箱可以赚到纯利500元呢。多亏了老段,总是来帮忙,他看蜂仔细,技术指导也仔细。”该村贫困户饶建新介绍。

长龙新村驻村第一书记周文超表示:“老段作为贫困户中的典型,在扶志这一块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他经常用自己的经历激励贫困群众战胜贫困,还毫无保留地传授养蜂技术,让他们都尝到了养蜂事业的‘甜头’。

据介绍,段仁义长期保持着70多箱蜜蜂的养殖规模,一年卖蜂种、蜂蜜的收入就有近8万元,加上养鱼和种田,年收入近10万元。为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达到“智”“志”双扶的目的,夏铎铺镇发动“四跟四走”产业扶贫项目,通过段仁义等脱贫典型示范带头,号召养蜂“能人”免费为周边贫困养蜂户指导、授课,极大地增强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勇气。目前,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受到贫困群众的一致青睐。今年通过摸底,全镇有51户贫困户有意向发展养蜂产业。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喻靖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