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宁乡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初心故事
谢端正
一辈子当好教育人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融媒体记者 邬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届又一届教育掌舵人的正确决策。
1995年,参加工作26年的谢端正出任宁乡教育局党委书记,当时的宁乡,教育事业基础设施薄弱,连最基本的“人人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都还不能保证。谢端正上任后,从一名党员和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本心出发,一头扎进行了教育工作,改善办学条件,抓好办学质量,成立教育基金,为宁乡教育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谢端正(左)一行在商议教育基金会下一步的运行计划。
实现普九教育
用心抓教学质量
从1995年担任宁乡教育局党委书记,到2001年离开这个岗位,用谢端正的话来说,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只是按照当时的情况,多做了点事,多去努力了一下。
“宁乡人会读书,宁乡教师会教书,这句话出现的时间其实可以追溯到1996年。”据谢端正回忆,1996年高考,当时的长沙县、浏阳县、望城县三个地方本科上线人数加起来只比宁乡多48人;1997年,三个县加起来也只比宁乡多80人,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这句话就在全省乃至全国流传起来。
1995年的宁乡,经济不发达,普九教育还没有实现,教育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怎样实现普九,怎样来提升教学条件,成为了当时谢端正和一干班子成员天天思考的事情。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谢端正他们想了好几个办法,一是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其次是开源,去发达地区寻找帮助,当时深圳爱心企业来宁乡建了10多所希望小学;另一个就是发动老百姓参与进来,修房子、捐课桌椅、捐图书……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共同来为宁乡教育发展助力。
穷县办教育,难。为了让宁乡的教育不受掣肘,谢端正提出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口号,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单靠公办教育根本解决不了学校和学位的问题,很多学生没地方去呀!用民间力量来办学,能够有力而有效地解决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谢端正说,特事特办,公办民办都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该支持。而民办教育的遍地开花,让宁乡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也得到了百姓的普遍认可。
成立教育基金
惠及十万余师生
1996年,宁乡教育基金会成立。
这对于宁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又是一次新而成功的创新。
“教育基金会的成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特困教师和特困学生的实际难题,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谢端正说,成立初期,基金的来源就是通过向省市争资,同时发动教师捐款,还有小部分的社会募捐,钱很少,每一分都要花在刀刃上。
教育基金会的成立和发展,为宁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联系500多家企业团体、1万余人捐资9505万多元,奖助师生13.6万人次、发放资助金3150万元,学校改善投入1900万元……成立20多年来,教育基金会的足迹遍布宁乡各个角落,散播的爱心温暖千家万户,取得的实绩有目共睹。
2010年,谢端正退休,在离开正式岗位后,这位在教育线奋斗了40余年的老教育工作者,又走上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岗位,出任宁乡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同时还担任了民办教育协会的副会长。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教育基金会完全不是当时成立的样子咯。”看着教育基金会一步步扩大影响,帮助到的师生越来越多,谢端正觉得很高兴,他说,成立初期,要拿个几十万元出来都是难如上青天,现在每年慰问特困教师和学生的经费都是两三百万元呢!2015年5月,市教育基金会通过省民政厅评估验收认定为“五A”基金会,2016年12月被省教育基金会评为“全省基金会先进集体”,2019年6月被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民政厅评为“全省先进社会组织”……
“作为教育人来说,对教育事业有着一份解不开的情结,所以退休后,我就选择继续回到教育线上,贡献自己的一份余热。”如今,已经80多岁的谢端正一心想的是怎样把后代培育好,孩子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民族进步的希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佘勇
不忘教育人使命,建好每一所学校
□融媒体记者 邬艳
自2016年开始,我市掀起了一股城区学校建设的高潮,“建好10所学校,新增1万个学位”成为我市人民口口相传的“暖心工程”。
到了2019年,我市又先后投入3亿多元开展公办幼儿园建设、标准化学校建设、农村集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考点新建和升级等项目建设;投资8亿多元用于城区学校建设,新建了塘湾、合安、五福等9所学校,新增学位12870个。
上面的这些学校的建设、提质改造,都有同一个人的参与,他就是市教育局规划建设科科长佘勇,可以说,每一所学校的改变和建设,都倾注了他无数的心血。2014年到规划建设科任职后,他就一头扎在了学校建设一线,本着为教育服好务的初心,让一个个规划蓝图成为一所所看得见、摸得着,孩子们可以开心入学的新学校。
佘勇(右)在查看滨江中学的建设完成情况。
不断协调沟通,4个月建好一所学校
近日,记挂着白马桥滨江中学附属工程还没有扫尾的佘勇,决定去现场看看目前的建设进度,问下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和问题。
得知因为施工,大门口进不去,他马上车头一拐,熟门熟路地来到了学校侧门。
进入学校后,找到学校校长汤恺就开始直入主题,问现在的建设情况,得知一切顺利,不日就可以完工的确切答复时,才放下心。对于佘勇来说,只有学校所有设施全部搞好,他的工作任务才能全部卸下。
2019年,对于佘勇来说,是非常忙碌的一年。除了要做好公办幼儿园建设、农村集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考点新建和升级等项目建设,城区9所新学校的建设要时时刻刻更进,丝毫不能马虎。
“今年上半年雨水比较多,影响了学校建设的进度,要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使学校建设如期交付,在今年秋季能顺利开学,真的压力非常大。”佘勇说,就说滨江中学,5月1日才正式动工建设,9月1日就要开学,只有4个月的建设时间,工期紧,任务重。
为了顺利完成滨江中学的建设,佘勇和同事一起对项目建设进行了倒排工期,明确了每个时间节点,一天一调度,一周一汇报,一周一反馈。“凡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都会努力的进行协调,一旦有解决不了的,就马上向市领导汇报,由市领导召开调度会来破解这些困难和问题。”佘勇他们的努力创造了宁乡速度,在4个月内,崭新的滨江中学出现在了周边群众的眼前,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成为了周边学生又一选择好去处。
“非常感谢他们的付出,不然学校的建设不会这么顺利,更不能在今年9月份顺利开学。”汤恺说,佘勇他们不知道来了多少次,小到一砖一瓦,大到课桌椅全部严格进行把关,确保学生在学校学得开心,更学得安心。
严格选址测算,对每所学校负责到底
除了要抓学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佘勇他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任务,那就是学校项目选址以及学校规模测算。
“建哪里、怎么建、建好大,都需要我们提前确认。”佘勇给我们打了个比方,就玉潭街道塘湾小学前期选址和规模测算来说,要根据周边楼盘的排列和分布方式,以及用地情况,找到学校最适合的建设地址,同时根据辐射的楼盘数量、辐射人口,从而来测算学生数,再来确定学校建设规模和新增学位数量。
这是一个很具体又很繁琐的工作,必须一个个实地进行调研,再进行确认和测算,一所学校从选址到确认下来,一般都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从2014年到这里开始,从没休过年假,每次都是假还没休,事又来了。”佘勇说,规划建设科4个人,大家在单位和工地上加班加点的时间居多。
2019年的学校建设还没彻底落下帷幕,2020年的建设蓝图又已经来了。为破解城区入学难的问题,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准备在2020年新建扩建14所学校,目前这些学校前期手续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展和办理中。
说起这些年的工作,佘勇说,比起以前在学校教书,这边不知道辛苦多少,但从2000年开始投身教育线开始,从未后悔过。“不管是在教师岗位,还是在如今的岗位,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初心一直没有改变,就是为教育服好务,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教育线已经19年的佘勇表示,接下来,他会一如既往地保持初心,不忘使命。
见证者
李明
孩子开心,家长更放心
□融媒体记者 邬艳
周一至周五下午3点半,是李明女儿放学的时间,只要有空,他就会去接女儿,趁着走回家的这段时间,跟女儿聊聊学校里的事情。
自从女儿今年从白马桥中心小学转到金龙小学后,由于学校到家的距离缩短,李明终于觉得接送女儿上下学不再是一种负担。“金龙小学的建设对于我们这一片的家长来说,真的是一个大好事,可以说完全解放了家里的一个劳动力,心里的挂牵也可以放下了。”李明说,现在女儿在新学校过得特别开心,作为家长,很放心。
李明正在接女儿放学。照片均为融媒体记者 邬艳 摄
上学4公里变成了1公里
李明是山东人,2008年开始到宁乡工作,落户宁乡后,因夫妻俩工作忙,接送孩子上下学成了他们的一个难事,无奈之下,只好将重任交给了岳父岳母。
岳父岳母住在白马桥街道白马社区,最近的学校只有白马桥中心小学。
“真的是没有更好的选择了,20多年前妻子在那里上学,现在女儿也只能送那边。”李明表示,岳父母家里离白马桥中心小学有近4公里的距离,二老都不会开车,平时都是电动车接送,晴天还好,一到下雨时节,李明就焦头烂额,每次都要送女儿去学校后,他又要开车往反方向去上班。
“真的是完全绑住了家中的一个劳动力。”想让女儿自己走回家,但4公里的距离,数不清的红绿灯,让李明放心不下。
2018年下半年,白马社区将会建设一所新小学的消息让李明一家无比振奋。“当时还不知道具体的选址,只知道大概的方向,家人每次散步的时候就围着那边打圈圈。”李明表示,实在是对这所学校太期待了。
2019年9月1日,李明女儿顺利就读新学校,她的上学距离也从以前的4公里,变成了现在的1公里了。
如今,已上三年级的她天天可以自己走路上下学,李明一家人都松了一口气。
“这条路上没有红绿灯,车又少,安全得很,一点都不担心。”李明说:“真的是解放了一个家长,不需要守着时间点进行接送了,大家一下子都轻松了。这所学校的建设,对于我们周边的住户来说,真的是大好事。”
据了解,除了李明女儿顺利分流转学过来,李明周边的适龄孩子也都到了金龙小学,而说起这件事,家长们都是开心不已。
教学条件好孩子学得开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下午3点半了,李明女儿和班上同学一起大声背诵着古诗词,一边有序地排着队伍走向了校门口。
看着女儿朝气蓬勃,顺利融入学校的学习氛围,李明倍感欣慰,他说:“当时打转学报告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迟疑,想着新学校,肯定会有更好的硬件设施,也会配备过硬的师资力量。”
家长的信任,对一所新学校来说,无比珍贵。
而金龙小学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些家长。录播室、图书室、风雨操场、多媒体教室等等学校全部“佩奇”,而自身实力过硬的优秀骨干教师队伍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只为了孩子在这里学得更好、更开心。
“作为一所新学校的校长,我和我的团队,在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上,主要做好了四件事。一是以扎实的教育教学,敬业的工作态度和规范的管理,赢得家长的信任;二是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见证学校的管理;三是及时关注和满足家长的诉求,化解他们的矛盾,营造和谐的家校氛围;四是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让孩子顺利度过转校适应期。”金龙小学校长刘波表示,一个最好的老师,就是始终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为了让孩子们在好好学习的同时能够幸福成长,刘波把老师、家长一起发动起来,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学校的努力,女儿的开心成长,李明都看在了眼里,记到了心坎里。儿女的事,是家长心中最大的事,他非常感谢学校的付出,更感激于有这么好的政策,他说:“现在的幸福指数随着女儿入读金龙小学又提升了一个档次,甩开了焦虑,放下了忧心,跟着学校的步伐一起参与到女儿的教育当中,很开心,更多的是感激。”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邬艳
编辑:喻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