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95岁“中华老药工” 觅药方送中草药帮养殖户防控猪瘟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段华良 编辑:喻靖 2019-08-29 10:33:43
—分享—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段华良)

如何有效防控猪瘟,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双凫铺镇麦田村,95岁的“中华老药工”喻伯藩经过20多天的昼夜钻研,翻遍古今药典,多次采草验方,终觅得一个药方。照着这个方子,老人采来中草药送给当地养殖户用于防控猪瘟,受到大家的一致欢迎。

8月27日,记者随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工作人员来到麦田村,专程采访这位老人的相关事迹。

“药王”出手养猪不慌

一片烟云十里冲,十里长冲鸡犬闻,万里秋风稻葱茏,小河涧水碧流长。初秋的麦田村,乡村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嘞嘞,嘞嘞嘞!”记者刚走进当地村民周冬明家的院门,便看见他一边吆喝着,一边抱着一堆蒲公英丢进猪栏,一群25公斤左右的“架子猪”呦呦地叫着,争先恐后冲了过来,大口大口地吃着。

“‘药王出手’,养猪不慌!”周冬明指着猪栏旁边一个装满深褐色似凉茶一样的液体的桶子告诉记者,这是“药王”喻伯藩让其煎熬的旱莲草水,每次在猪食里放一瓢,猪吃得可香了,更重要的是,它还对防控猪瘟有效果。“你看,我还喂了一头母猪呢!”周冬明带着记者走到另一个猪栏,一头肥大的母猪正在呼呼大睡,酣声如雷。

“7月16日,‘药王’送来中草药,我照方煎熬,喂给猪吃,目前栏中的猪都特别健康。”周冬明告诉记者。

“‘药王’今年95岁,走路都不用拄拐杖,身体可好了,是我们这里的寿星。”周冬明一边领着记者往“药王”家赶,一边告诉记者,“药王”喻伯藩一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和气待人、助人为乐,讲信誉、重道德,左邻右舍都非常喜欢他。

半夜翻药典觅良方

院子里,花红叶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哦,有客人来得呀!”声如洪钟,记者循声迎上去,眼前的喻伯藩老人,身穿褪色的白背心,缓缓走出门来,身材精瘦,脸颊瘦削,面色白皙,淡淡的白眉毛下,双目炯炯有神。

“根据猪瘟之病症,初步诊断为高温损伤内脏而造成。”喻伯藩老人领着记者走进卧室,打开摆满药典书籍及刊物的书柜,一边拿出一本厚厚的泛黄的《中华药典》,一边告诉记者,他根据猪瘟之病症,历经20多天,翻阅了所有药典书刊,前后找了5个中草药方子,并亲自找药、采药,经检验,确定《中华药典》第2816页上的墨旱莲,又称旱莲草(尤其是开白花的旱莲草),俗称墨冬草,其药效与猪瘟病症相对应。

“他呀,认真起来倔强得很,经常半夜还起来翻药典!”喻伯藩老人的老伴今年90岁,拄着拐杖,一边把唐装衬衫递给喻伯藩老人,示意其穿上,一边笑眯眯地告诉记者。

7月16日,喻伯藩老人亲自采了一些旱莲草,送到周冬明手中。邻居周跃明闻讯后,立即到田里、河边采得旱莲草,煎熬成水汁,掺入猪食,喂之。周跃明笑眯眯地告诉记者,他的11头架子猪现在吃得比以前多,比以前有劲,蹦起来比猪栏还高。

“旱莲草对防控猪瘟是否特别有效,还待相关部门单位进一步验证!”喻伯藩老人说,旱莲草对猪有益无害,推荐使用。

据了解,墨旱莲(俗称旱莲草),为菊科鳢肠属植物鳢肠的地上干燥部分,是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滋肝补肾、凉血止血的功用。经研究发现,墨旱莲具有较强的肝保护作用及显著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

14岁开始学制药

“我这一生的经历,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只要能把中国传统医药发扬光大,就算让我说上三天三夜也不嫌累。”谈及踏入这个行业的初衷,喻伯藩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他的传奇经历。

“我的曾祖父去世时才34岁,祖父38岁就因病去世。那个年代,由于缺医少药,村里有人活到50岁便是高寿。”14岁时,喻伯藩就跟着父亲学制药。

几年后,喻伯藩遵父亲之嘱,拜湘中名药师王镇钧为师,正式开始学习各类中药材的加工炮制技术。

当学徒,一是勤,二是灵。喻伯藩从小就是个机灵孩子,跟着师父学习时,观察力极好,很讨师父欢心。早上,听到师父咳嗽一声,他就赶紧把洗脸水准备妥当,给师父端过去,顺带把师父屋里的夜壶掂出去,接着赶紧给师父叠被子;师父吃饭,他就站在旁边给师父夹菜,等师父吃完了,他漱口水已经端上来了,往往是,一桌子的人都吃完了饭,他还没有动筷子;师父从外地回来,他赶紧帮师父拂掉一身的灰尘。

师父见他机灵得很,不由自主就喜欢,抓药时会特意叫他过去,让他留心观察长本事。 对于师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喻伯藩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三年下来,无论是炮制饮片,还是蒸、炒、炙、锻等各种操作,他从不放过任何细节,脏活累活总是冲在最前面。

有时候,师父还会故意考考他,“那谁谁,你去把啥啥药抓二两过来。”喻伯藩就赶紧去取,幸亏他平时有心,小本子上记得密密麻麻,每次都准确无误。

切药是一门技术活,年轻的喻伯藩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常常借着昏暗的煤油灯练习切药。那时研磨药材都是人工推磨,喻伯藩学得认真,从不偷懒,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

“师父告诉我,为医者从采药到炮制分毫不能有失,才能得一味好药,让病人药到病除。”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喻伯藩老人告诉记者:“每一枚药丸用哪几种药材、用什么辅料、用多少,都有严格的规矩,其炮制工序复杂、费时费力,但能提高药效,尽早解除患者病痛,我辛苦一点,值。”

“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喻伯藩一字一句的说着对这句古训的理解,做药真正的传承在于良心。中药材炮制加工的过程中,老百姓虽然看不见,但是要凭良心,把事情做到位。“我们老药工向祖师爷发过誓,不能变。”

喻伯藩老人(右)在讲解旱莲草的药效功能。

到沦陷区采购药材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那兵荒马荒的艰苦岁月,喻伯藩潜心钻研,提升医技,前后在裕厚祥、广盛祥等药号学习工作。

1941年,喻伯藩和父亲一起创办“益寿堂”药号。到1949年,“益寿堂”成为湘中响当当的药号。

1943年,湖南沦陷,喻伯藩深入沦陷区采购短缺药材,解决药材配单不全的大问题。此期间,多次遇险,数次险些死于非命。

1944年农历12月中旬,雪花狂舞,朔风刮脸,天空树枝、电话线挂起了一行行冰刃。喻伯藩穿袜子套草鞋,一下子,袜子浸透了泥浆水,冷得透骨。药号药师莫大公挑着一担皮箩,右皮箩下面放着80块光洋,上堆桔梗,左皮箩下放纸币,上装山楂。晚上在道林住客栈时,碰上地方匪兵,差点被抓走。幸好喻伯藩巧施计谋,侥幸脱险。谁知刚出狼窝又入虎穴。第二天上午,又逢日本鬼子抢劫,丢掉皮箩揣起光洋和纸币,逃入山中,才得以脱险。

获评“中华老药工”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喻伯藩机缘巧合,拜到擅长加工炮制的邹龙霭先生门下,学得炮制膏丹丸散、中药材的真伪鉴别、罕见药材的识别等技术,在中药行业赢得了响亮的名号。

在喻伯藩看来,一服中药的药效好与坏,药工的手艺起到了重要作用。“医生的诊断本领和中医疗效,其实离不开药工,只有把好中药材的质量关,才能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

此后的几十年间,喻伯藩从未离开过中药炮制,他不断将祖辈留下的良方进行筛选、甄别、改进和发展,并积累了许多高效实用的中草药良方,其所著的《常用中药鉴别浅谈》《喻伯藩中草药经验选方》等著述广为流传。

“我不是医师,但我的处方,流传至今仍大有用处。此点,我甚欣慰!”喻伯藩老人告诉记者,半个多世纪时间,他都在中草药堆里摸爬滚打。作为一名老药工,对于中草药的加工炮制、膏丹丸散、鲜药加工、种植栽培、各类动物皮骨熬胶,他都得心应手;对于中草药鉴别及临床应用,经过无数次的考验,他都能鉴别无误,应用得法,治好了不少患者。

喻伯藩老人喝一口茶,长长舒一口气,继续说道:“青年时期,立志要做中药全能的一员。”

1985年,喻伯藩被国家评定为“中华老药工”,全国共38位,他是湖南省的唯一代表。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段华良

编辑:喻靖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