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蒋辉龙:把田种好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段华良 整理 编辑:喻靖 2019-08-28 10:31:49
—分享—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段华良 整理)

波澜壮阔的70年,楚沩沃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迁。从分田到户,到办大公社、吃大锅饭、出集体工,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楚沩农村历经多个阶段,以生产工具的变革为标志,见证了农村变迁走过的不平凡历程,见证了广大农民为改写自身命运付出的艰辛与汗水。近日,记者走进大成桥镇成功塘村蒋辉龙家,听他来讲述“农田守护者”的故事。

讲述人:蒋辉龙

我叫蒋辉龙,1949年正月出生,家住大成桥镇成功塘村孔长湖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回顾这大半辈子,我没有干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我认为不荒废农田,把田种好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农民孩子早当家

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孩子,我家就有十个兄弟姐妹,一家人挤住在土砖房里,生活很艰苦。当时,父亲在宁乡航运公司上班,母亲负责照顾家庭,小孩太多了,根本管不过来,我4、5岁就处于放养状态,还要承担起部分家务,干得最多的活就是放牛。

1963年,我14岁,为了生计,我随长辈出集体工。那时,农民遵循古老的习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生产工具十分简单,耕田用犁耙、翻土用锄头、灌溉用水车。人力、畜力是主要的生产动力,生产效率比较低。农闲时,我还要用独轮车步行30余里到煤炭坝运煤。不管有多累,都难得吃到一餐饱饭,全家人共吃一个鸡蛋就算改善生活了。

青少年时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69年的洪灾,洪水过后,我们整个村的田地全部被淹没,没了产量,让本就食不果腹的乡亲们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都是靠着吃糠、树皮熬过来的。

蒋辉龙在稻田里辛勤劳作。本报记者 段华良 摄

勤劳肯干觅佳偶

1972年,我23岁,正是身强体壮的时候,很幸运地进入到了双凫铺镇一家乡镇企业上班。工厂不安排住宿,我就每天步行2个小时上下班。

当时,我在该企业负责翻砂工作,三天上一个晚班。上晚班时,白天我从不闲着,一有空就到队上出工。

那时候,最苦最累的事就是夏天搞“双抢”,男女老少齐上阵。天没亮出门,连中午也不能休息,烈日晒得脸上脱皮,禾叶划得手脚火辣辣的痛,使人浑身不自在,汗珠子像下雨一样往下掉,衣服没一处干的。半个月忙下来,我要掉几公斤肉,脱几层皮。我的这份勤劳,大家都看在眼里,再加上我在企业做事的身份,让我找到了称心如意的伴侣,并于1974结婚。

结婚后,我与父母分家,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庭。当时我除了一身的力气外,可谓一无所有。一张烂桌子、一个旧柜子、一张木板床、一口铁锅及一间半房子,就是我的全部家当。

致富铁牛驰沃野

1982年,属于我们农民的春天来了。那一年,宁乡开始施行分田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分到了两亩多水田。

还记得,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企业上班,整个企业的人都激动万分,仿佛浑身有了用不完的劲。当时我唯一的想法是:终于可以吃饱饭了。真正分到田土后,我全身心地扑到了水稻种植上,每天就在田间转圈,万般呵护着水稻的生长,什么时候缺水了,什么时候长虫了,我了如指掌。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时我种的水稻亩产量达350多公斤,比同村人种的水稻亩产量多50公斤,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

刚开始用打谷机脱粒,以脚踩为主,后来发展到用电动型打谷机,由电动机提供动力,省力很多了。

慢慢地,大家日子都好起来,家家户户不愁吃、不愁穿,也从刚开始的人耕地发展到牛耕地,再发展到单轮耕田机耕地……如今,早已经使用大型收割机、全自动育秧机等现代化农机了。要放在从前,我想都不敢想。

幸福生活万年长

弹指一挥间,70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我们成功塘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 奔向外面更精彩的世界。现在村里的水田很少有人种了,在我的观念里,水田就是寸土寸金,荒了太可惜。

我靠着种田,养活了一家人,现在一儿两女都各自成家了,我也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但还是承包下周边10多亩水田。

大家劝我休息,但我闲不下来。过去村子里、自家门口都是土路,随处可见烂泥,走路不小心都能崴到脚。现在政策好了,村里处处打了水泥路,各种各样的农机可以开到水田边,种起田来,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何乐而不为?

没事的时候,我喜欢领着孙子孙女,在村里的水泥路上散散步,偶尔也会与老伙伴们回忆过去的艰苦岁月,谈谈当下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我每天看看电视,听听新闻,了解一些新鲜事物,看不同地方的发展变化。回首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自己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变化,我真是感慨万分,社会发展太快了,希望下一代能够了解我们过去的生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记者手记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的变化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越来越多像蒋辉龙一样的村民因为享受到了政策和科技发展的红利,走上致富的道路。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70年伟大变革,70年沧海桑田,农耕文化的伟大进程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恢弘呈现。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蒋辉龙亲历了一代代农机的更新,见证了农业的不断发展。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将引领楚沩大地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段华良 整理

编辑:喻靖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