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邬艳)
姜菊冬一生的高光时刻,浓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一个个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尽管60多年过去了,如今97岁高龄的他,走路颤颤巍巍,也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瞬间。
发生于1953年8月份的白山战役,是姜菊冬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印象最深的一场战役,“当时三营负责冲锋,我们二营和一营负责增援,那场战役打得好艰辛呀,坚守了三天三夜呀!”这是一段经常在姜菊冬脑海里回想的记忆,每一回忆,他眼眶就湿润了:“最后,180多个战友,只剩下我们5个。”
闲暇之余,听姜菊冬(中)讲述战斗故事已经成为家人的习惯。
180多个战友,到最后只剩下5个
见到姜菊冬,是在他位于黄材镇龙泉村柳山组的家里。他耳朵虽然有些听不大清楚,但是腰背挺直、眼神刚毅,依稀能看出当年的勇猛顽强。
1949年3月份,在国家危难之际,姜菊冬参军入伍。4月22日,他奉命参加八路军南下解放战争,参与了解放浙江和解放上海的战役,曾与国民党军队激烈作战。从1949年年初到1950年下半年,他一直在战争一线,中间未曾停歇。
每当回忆起当年的这些往事,姜菊冬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前方,目光好像穿透60多年的岁月,又回到战火纷飞的战场。“记得当年解放浙江定海之后,跟随部队增援上海, 白天走了60多里路,凌晨12点多开始扎营,结果突然接到紧急命令,需要迅速增援上海,但那时,扎营处离上海还有120里路。”
当时距离规定时间不到5个小时,120里路,姜菊冬他们是一路跑过去的。他说,当时觉得脚都不是自己的脚了,但当听到枪声的那一瞬间,就觉得整个人充满了力量,用他的话说,“感觉自己飞得起了”。
参加完解放战争,1953年,姜菊冬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当年8月份爆发的白山战役中,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后,他所在连队(系二营)180多个战友,只剩下5个。60多年后,他还能清晰地叫出那4个战友的名字:河南的郑正彪、何向德,衡阳的李建,广东的胡天权(音)。97岁高龄的他,现在多希望能和他们见一面,“当年我26岁,他们都比我大。现在想见一面,太难了,太难了……”
荣立三次四等功
姜菊冬这辈子最宝贵的东西,放在了他所在房间的书桌里,用透明的文件袋装着:一本复员军人证明书+两枚勋章。
姜菊冬颤颤巍巍地把代表着往昔荣誉的证件和勋章小心地摆放在书桌上,翻开复员军人证明书,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记载着“四等功三次”。
“其实爸爸还有两枚勋章,小时候我们拿着玩的时候,不小心丢失了,现在成了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一件事。”姜菊冬小儿子姜俊明多年来一直很自责,一直想找回丢失的两枚勋章,但找不到了。
军人生涯总是那么令人难忘,即使复员多年,那些日子仿佛刻在了骨子里。复员后的姜菊冬在闲暇之余,总会和后辈们讲起当年的往事,讲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那时候根本不怕死,即使看着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也根本没有想过要退却。革命,就要不怕死”。
“从小就听爷爷讲那些往事,心里一直都有着一个当兵梦。”姜福建是姜菊冬的第三个孙子,在听爷爷故事长大的他,一直有个当兵梦,“当时在读书的时候,去验过兵,但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去成,一直都很遗憾。”
为了弥补多年的遗憾,姜福建成功地在今年3月份当了一名驻村协警,他说,当时听到招驻村协警的时候就心动了,觉得终于可以圆自己一个梦了,“我虽不能像爷爷一样上前线保家卫国,但我至少可以为村里的一方安宁,努力奋斗”。
除了姜福建,姜菊冬的小孙子也还怀着一个当兵梦,军人的血性刻在骨子里,而这种血性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像姜菊冬这样的老兵,年轻时,为国为家奋力拼搏。年老时,国家和人民也一直铭记着他们的功劳。尽管他们没立显赫的战功,也同样是国家的脊梁。尽管现在他们仅有的只是当时的记忆,甚至这些记忆也开始出现断裂,也不妨碍我们后来人从这些记忆碎片里寻找印记,去感受一个老兵的奉献和那份情怀。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黄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