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李向)
从市区出发,沿S209省道行驶20来分钟,便到了大成桥镇鹊山村。
汽车转入村环线,路平车稳。车窗外,一片“绿海”映入记者眼帘,虽烈日当空,但绿油油的田野中点缀着十多位头带草帽弯腰的身影,那是勤劳的村民正在采摘红薯叶。
欣欣向荣的水果采摘基地、碧波荡漾的水产基地、鹊桥垂柳、流水人家……及目之处,村绿、路阔、水净、宅美,沿途的风景应接不暇。
“深化土地合作经营,让经营权‘合’了起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土地‘活’了起来;紧盯共同富裕目标,让集体‘富’了起来。”6月20日,记者在鹊山村采访时,该村党总支书记陈剑告诉记者。记者也在所见所闻中深深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5句话20个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成为了无比生动的现实。
当地村民在基地采摘红薯叶。
深化土地合作经营,经营权“合”了
鹊山村位于沩江河畔,下辖21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4205亩,林地面积120多亩,总人口4319人,是南方典型的一个以水稻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村。
2014年以前,该村双季稻种植面积不足1000亩,还有90多亩田已经抛荒,“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的现象越来越多。
2014年3月8日,事业蒸蒸日上的陈剑怀着深厚的家乡情结回到了鹊山村,被当选为村支书。
怎样唤醒村里“沉睡的资本”,成为了陈剑上任后的头等大事。
当年5月,经过调研和思考后,陈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进行“整村土地合作经营”。
说干就干,陈剑从自己公司安排专业的规划设计人员驻村,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思路,开始土地合作经营的顶层设计和规划。
同时,陈剑和支村“两委”成员一起,上门拜访每家每户,组织召开户主会,面对面听取村民的所思所盼。
“土地合作经营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很多老百姓不理解。”陈剑介绍,为了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村里一年零三个月召开了900多个会议,一轮轮听取村民意见、完善方案,终于得到了全村村民的认可。
在鹊山村陈列室里有本厚厚的笔记本,记者翻开扉页,密密麻麻的全是关于土地合作经营的会议记录。在陈剑办公室,记者还见到沙发上摆放着一床被子。
“那一年多里,没日没夜的工作让陈书记精力透支,患上了严重肠炎,但他不去住院一直守在村里,工作累了就在沙发上休息一下,已经成了习惯。”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
志当存高远,敢为天下先。
尹建军在自家果园里查看火龙果果苗生长情况。
2014年,鹊山村在陈剑的带领下,率先在全市抢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机遇,2015年实现土地合作经营4168亩。土地统一整理后,对入股的土地按50-100亩的面积划分片区,再采取竞价方式统一对外出租,实现了土地出租“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并建立了“土地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生产经营体系。
2016年,土地合作经营的“鹊山模式”获评“中国年度十大改革案例”。鹊山村,因土地合作而全盘皆活。经营权“合”了,该村正式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迈开了产业发展的坚定步伐。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土地‘活’了
在该村尚果采摘园,记者走进火龙果种植大棚,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
一株株1米多高、仙人掌似的植物整齐排列,枝条密密麻麻,长势喜人,感觉就像走进了热带雨林。
“8月份就可以来采摘火龙果了。”采摘园负责人尹建军介绍。2018年2月,尹建军回到家乡创业,承包了100多亩田地,种植了火龙果、猕猴桃、葡萄、黄桃、蓝莓、百香果等10多个品种的水果,通过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双层温室大棚等先进设施,果树施肥全部采用生物菌有机肥,可保障一年四季都有好口感、高品质的新鲜水果产出。
“当时筹建水果基地时,省了土地流转的环节,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支村两委也特别支持,还经常组织技能培训。看着村上其他种植大户经营得红红火火,我也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尹建军笑着说。
据了解,截止目前,尹建军已投入近400万元,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操作标准,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打任何激素和除草剂等,开展立体种植、种养结合,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
“鹊山村没有名山大川,也不在城郊,最大特色就是田。”陈剑告诉记者,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密不可分,而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引进。长沙鹊山贪吃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丁伟就是陈剑邀请返乡创业的20多个大学生之一。
当天,沩江大堤上,江风习习,记者见到了一瘸一拐、皮肤黝黑的丁伟。询问得知,丁伟在前几天尝试新方法烹饪小龙虾时不小心被滚油烫伤了脚。
“男人嘛三十而立,那年我刚好30岁,陈书记两个月里给我打了40多个电话,我就辞了职下定决心回家乡发展。”丁伟告诉记者,2008年从中南大学毕业之后,他入职北京一家上市公司,年薪40多万元,还在广东、四川等地开起了加工厂和直销门店,年收入达200多万元。
2016年,丁伟放弃一切回到鹊山村,当起了“泥腿子”。三年来,他成立贪吃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了1000余亩的规模化种养基地,180亩的垂钓休闲基地,100亩的亲子体验基地等。如今,该公司的小龙虾、罗氏虾、鲈鱼、翘嘴鱼等水产品已批量上市,受到了众多“好吃鬼”的青睐,2019年公司营业额预计达到近600万元。
“我们已在广州和阳江设立了直营门店,在宁乡也有直销门店。另外,我们还将引进现代化植物工厂、水产工厂实现科技兴农和农产品的全程溯源,并考虑建立深加工工厂,延长产业链条,充分带动村民就业。现在村里的基础设施好、劳动力充足,市场需求大,我觉得鹊山还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提起未来的发展,丁伟干劲十足。
“我们严格按照规划,以农旅结合为方针,以生态为主线,以产业为依托,因地制宜建设了“现代农业观光园、特色产业园、休闲旅游民宿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二园一区一中心”项目,并不断探索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村通过更多的途径向土地要效益。”陈剑介绍,2018年,鹊山村被评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龙虾壮、鳜鱼肥、花果飘香……记者走在鹊山村里,看到8大产业项目一片欣欣向荣。丰收,在鹊山的田野飞舞、跳动。喜悦,在广袤的乡村传递、飞扬。
紧盯共同富裕目标,大家“富”了
200亩的红薯叶基地,如同一床绿色的大地毯,漫山遍野铺开。
中午时分,烈日当空,村民郭寿乾的妻子正带着草帽在田间采摘红薯叶。她告诉记者,这批红薯叶要送往株洲,她和村民们一起冒着烈日正在“备货”。
据了解,郭寿乾户是村里的低保户,他身患尿毒症,儿子还在上学,妻子为了照顾他只能驻家,一家三口的生活陷入困境,成了村里的精准扶贫对象。
红薯叶基地是村里的精准扶贫项目,小小的红薯叶成了郭寿乾的“救星”。他的妻子被安排到红薯叶基地采摘红薯叶,每天不仅有一两百块的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
淡家组的曾先生中风后,双耳失聪无法说话,儿子儿媳都有病在身,一家因病致贫。记者在尚果采摘园中见到了曾先生,他正在火龙果果园中手工除草。
“果园里轻松一点的农活,我就叫他过来做,工钱100元一天。”尹建军介绍,2018年,果园最多的时候请了16人做事,都是本地劳力,其中有几户贫困户,去年支付工人工资达10多万元。
“我刚来公司上班不久,已领到工资7000多元,今年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公司有固定工人10多个,经常还要请临时工。”今年56岁的蒋伏鑫是贪吃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他告诉记者,家门口就有好工作,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再也不用“拎着被铺帐子”到处跑了。
据了解,鹊山村5年来共引进“贪吃侠”“番茄联合国”等8个产业发展项目,2018年吸纳社会资本5000万元,带动当地445人就业,实现就业收入587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自2015年开始实现1000元/年的速度递增,真正实现了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村集体经济由2014年的负债213万元到2018年盈余60万元。
鹊山村通过土地“二次革命”,让资本进来了,人才回流了,产业发展了,群众开始富起来了。
在充实群众钱袋子的同时,鹊山村也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建设的完善。
自2014年起,鹊山村建立了“老年协会” “巾帼风采”“关心下一代协会”“团员活动室”“党小组活动室”、义工队等活动阵地,为党建带群建活动提供阵地保障。通过党员活动和群团组织的作用,鹊山村基层党组织的合作力、向心力得到大大提升。
陈剑介绍,通往俄山大坝4.2公里的“金光大道”拓宽,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无偿拆除了23户群众的围墙;1.2公里的金鹊路拓宽绿化工程,发动党员群众、义工队、团组织等200多人义务投劳,通过三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圆满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中,全村共拆除147户群众围墙,全是自愿无偿进行,1327户“改厕”全部完成,生活污水实现达标排放,全村“五治”工作走在全市前列;8大产业项目落地,最短的只花了2小时,最多的也只用了半天时间……
“干群同心,其利断金”。近年来,在一系列村绿、路阔、灯亮、水净、宅美的美丽乡村建设中,鹊山村的群众纷纷响应、自觉参与,大家都主动支持支村两委工作,最大效率、最好效果的推动全村的发展,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也“水涨船高”。
“一个人富不算富,只有大家富起来才叫富。不仅要让群众的口袋富,更要让大家的家园美、精神富。”在返程的路上,陈剑的一番话语久久回荡在记者的耳边。记者望向车窗外,只见数只白鹭扑喇喇的扇动翅膀,从广袤的田野中飞起,直冲天际……
记者手记
找准了路子,迈开了步子
大成桥镇鹊山村,一个曾经暮气沉沉的穷山村,因土地合作而全盘皆活,如今成为一个“声名鹊起”的明星村。
这一切,离不开该村党总支高屋建瓴的长远规划和正确的发展理念,还有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记者采访中感受最深的是该村始终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方向,精准对接巿场,不重复投资,以绿色产业、生态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下活了农村土地“二次革命”的一盘大棋。
鹊山村走的是一条共同致富的道路,大力引进青年大学生、培养青年职业农民,按照科学的技术与理念,来实施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带动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加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美化人居环境,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