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口镇兰花屋场。杨铁军 摄
文化是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刘少奇同志故居、炭河古城等文化品牌,成为了我市党性教育、文化旅游的知名目的地。实际上,我市还有更多的比不上上述品牌的细微文化,它们零散的分布在偏远乡村的各个角落。这些细微文化,至今没有形成品牌,今后也不可能成为大众旅游目的地。但是,这些传统的细微文化,与广大市民的生活起居息息相关。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过程中,完全可以大显身手,让乡村更具品质和魅力。
要善于发现挖掘细微文化。在全市文史资源普查前,我市大部分细微文化,仅见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和当地村民的口口相传中,没有任何一家单位进行系统的整理掌握。甚至有部分细微文化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连传说都没有流传下来,慢慢的形成了文化和记忆断层。尤其在乡村,年轻者常年外出务工,在家乡生产生活的时间相对更短,对家乡的乡风乡韵、地域历史和文化,脑中更是一片空白迷茫。在2017年至今的文史普查中,我市发现了827处有价值的文史资源。除了何叔衡故居、炭河里遗址等广泛知名的文史点以外,还发现了大量的从未见诸文献史料档案的“细微”文史点。如坝塘镇红桃山抗战遗址,白马桥街道周家大屋古井,大成桥镇明代沙泉坝自流灌溉水系,沙田乡石笋民间传说,道林镇曾国藩老师唐鉴墓、刘少奇同志老师黄锡类墓等等。这些传统史迹、传统建筑、传统风韵、传奇故事、地名掌故,遍及全市29个乡镇街道278个村和社区。这些传统文化,凝聚了千百年来宁乡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承载了宁乡人民的根脉和灵魂,构建了绵延不绝的楚沩文明,这些传统文化,更是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因子。在传统文化挖掘方面,要进一步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社会贤达、村组干部、文史文化爱好者的主动性,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农家小院、深入山河湖泊, 不漏一个村组、不漏一条线索,不漏一处资源,对红色、古建、古迹、古籍、古风、古韵、古乐、古桥、古墓开展地毯式文化普查;登门聆听并整理好抗战老兵、历史上重大项目建设者、重大事件参与者的口述史资料;进一步丰富充实地方文史,搜集整理好与本地相关的历史文献。
要善于利用运用细微文化。注重规划设计。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尊重历史记忆,对于有文化传承教育价值的旧民宅、古井、地名、名木古树、民俗文化、地方记忆、文化遗产等历史遗存,尽量予以保留,并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理念。菁华铺乡陈家桥村在乡村道路建设中,为一株古树,专门让道,成为很好的示范。注重社会力量。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思念乡愁乡音的乡贤乡梓,不乏其人。地方村组,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把乡贤乡梓的思想物化为文化成果,比如对乡贤乡梓钟情的古桥、古井、古驿道、传说故事、民谚等,因势利导,以碑刻、雕塑、小品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说明介绍,在体现尊重的同时,达到了文化提升和教育后人的目的。青山桥镇大江村通过当地企业免费提供石材,当地乡贤无偿撰文,为横贯楚江的大江古桥树立碑记,将桥梁历史进行介绍,当地反响极大。充分用活场地。党建教育基地、村级图书室、农村文化广场、村部、道路岔路处等,交通位置较好、人气较旺,这些地方就是展示展览家乡名人、伟人、非遗、传说等地方历史的极佳场所。巷子口镇兰花屋场对镇域历史进行了陈列展览,备受当地学生和村民青睐。鼓励青史留名。对捐资助学、捐资助建、送医巡诊、助力扶贫的爱心人士和志愿者,要通过冠名、碑记、村村响、村民会议、乡村微信群、纸质张贴等方式,对其善举进行弘扬,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和教育。
乡村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载体,是礼仪的发源地、传统伦理的根基。留住乡愁,也就是赓续先贤前辈的集体记忆,传承生生不息的地方文化之根,因此挖掘利用好文化,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只要加以引导,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出面组织出面助力。同时,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通过耐心定力、人文情怀、文化自觉和精雕细琢,才能玉汝于成。
(作者系市文旅广电体育局党组成员)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李乔生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