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齐学启:铮铮铁骨卫中华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喻梦霖 编辑:陶湘 2018-12-25 14:40:28
—分享—

在花明楼镇杨林桥村,有一个人的名字家喻户晓。他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毕业于清华,留学于美国。他是学者,曾在清华、湖大、浙大三所高校任教。他更是一名军人,战功赫赫,曾出征缅甸取得仁安羌大捷。受伤被俘时,他凭着一身铮铮铁骨,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军人的气节与尊严。他就是国民党陆军中将——齐学启。

齐学启家乡——花明楼镇杨林桥村。

杨林桥村。

(一)

流水潺潺,草木萋萋,一座古朴的石桥横卧于水面,“杨林桥”的地名由此而来。1900年,齐学启在这里出生。齐家是当地有名的书香世家,齐学启的父亲齐璜是清末秀才,留学日本。受此影响,齐学启从小天资聪颖、刻苦好学。14岁那年,他考取了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科,从此告别家人,远赴北京,开始了漫漫求学路。

在清华的九年,齐学启不仅学业优秀,还结识了孙立人等一帮志趣相投的至交。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齐学启积极参与爱国主义运动,从此“救国救亡”的思想在他心底扎了根。1923年,齐学启清华毕业后,顺利考入美国诺维琦军校就读。根据学校记录,在校期间,齐学启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还获得过军事奖项,这让班上的同学都钦佩不已。饶是如此,这段国外求学的经历,还是给齐学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在外留学的华人学子饱受歧视,这也让齐学启更加坚定了学习军事报效国家的决心。可是这一思想,却与家人的期望背道而驰。

齐学启的外甥女李之琚说:“我外公其实当时希望他学工科,但舅舅觉得只有学军事才能够救国。外公知道以后很气愤,训了他三个小时。”

1927年,学成归国后的齐学启开始积极实现他“救国救亡”的伟大抱负。他先后在广州黄埔军校、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期间改入军界,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会战等,多次荣立战功。

(二)

1938年,孙立人在长沙重组财政部缉私总队时,为了打造出一支真正能打胜仗的队伍,孙立人想到了齐学启。他多次与其详谈,最终说服这位同窗好友担任缉私总队副队长。这支部队很快就在岳麓山创建完成。齐学启负责拟定部队规章、督促练兵等事务。随后因日军攻打武汉,威胁长沙,孙立人、齐学启带领部队迁往贵州都匀、独山进行训练,虽然环境艰苦,但齐学启对士兵们的训练却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上海大学公共艺术中心副主任杜保平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杜明贤曾在齐学启的部队参过军。关于齐将军的事迹,杜保平曾听父亲提起过多次。他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作风让官兵们十分敬佩。

军队里,齐学启的亲和力与孙立人的暴脾气形成了互补,士兵们亲切地把孙立人称为严父,把齐学启称为慈母。这也让当时的缉私总队,之后的新38师里,时刻洋溢着和谐、团结的氛围。

李之琚说:“我舅舅有1米80的个子,很高大。姨妈说他虽然长得高大,但心思细腻。孙立人是个暴脾气,军队里开会时,孙立人在会上骂人,舅舅在桌子下面踢了他一下,孙立人就像触了电一样不说话了。”

孙立人和齐学启的黄金搭档一直延续到中国远征军的战场上。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日军侵占了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地。为了保卫中

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滇缅公路,1942年到1944年,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远征军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1942年初,孙立人、齐学启作为新38师的师长、副师长奉命出征缅甸。4月16日,英军第1师及战车营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

此时日英已激战两昼夜,英军粮尽弹绝,亟待救援。收到驰援的命令后,齐学启率两个团营救,于17日先抵达仁安羌附近进行部署,随后与师长孙立人一起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仁安羌大

捷。此次战役,新38师毙敌1200多人,解救英军7000多人。这也是

中国远征军取得入缅远征的第一次

大捷。一夜之间,“中国有个新编38师”的新闻震惊了世界。

(三)

仁安羌大捷后,齐学启奉命率部队掩护第5军等中国远征军转进。期间,齐学启看到新38师十多名负伤士兵无人照管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带领伤兵返回师部。这一举动,也让他失去了与部队的联系。1942年5月23日,齐学启在与日军激战中被俘。

在仰光的俘虏集中营里,齐学启度过了三年地狱般的日子。

为了能使齐学启屈服,日军想尽了各种办法,宴请恳谈、许以高官厚禄无效后,便罚做苦役,施以酷刑,在这些苦难面前,齐学启始终展现出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

能屈”的凛然正气,让日军自惭形秽。在囚室里,齐学启常仰天

长吟文天祥的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家也把他叫做“战俘营里的文天祥”。1944年5月,日军将齐学启被俘的消息转告给了南京的汉奸政府,随后,汪伪政权派叶蓬等12名汉奸前往俘虏营劝降齐学启。此次劝降也以失败告终。

1945年3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开始逆转,日军败局已定。此时,战俘营里投降于日本人的叛徒开始蠢蠢欲动,他们担心解放之时,自己叛国的行径败露,于是起了谋害忠义之士的歹心。

香港学者刘伟华介绍说:“当时有一些俘虏已经叛国,他们害怕解放后齐将军会把这个事实说出去,对他们不利。有一天晚上,汉奸章吉祥、蔡宗夫、杜学统等人趁齐将军去洗手间时,刺杀了他。”

齐学启受伤后,日军故意拖延治疗时间。1945年3月13日,将军因失血过多,伤势严重,不幸离开人世。

(四)

齐将军的死令人扼腕,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也不忘忠于国家,誓死捍卫军人的尊严。听到挚友的死讯后,孙立人十分痛心。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后,孙立人通过国际组织,将齐将军的遗骨从缅甸接回,随后葬于长沙,并敦请国民政府追授齐学启为国民党陆军中将。

1947年秋天,齐学启将军的追悼会在长沙举行。孙立人将军亲手为他写下挽联:“九载同窗,同笔砚,同起居,情逾手足,彪勋震蛮域,威名撼寰宇,君酬壮志,功垂青史,湘水湘云存浩气;十年共事,共生死,共患难,倚若股肱,杀身惊天地,成仁泣鬼神,我迎忠骸,泪洒红叶,秋风秋雨悼忠魂。”此后因种种原因,齐学启将军的墓地损毁严重。而远在台湾的孙立人将军被软禁33年,直至1988年才恢复自由身。这33年里,孙立人将军无时无刻不记挂着这位挚友。

李之琚说:“孙立人解除软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他的下属到长沙,找到我舅舅的墓。他募集了6000美金寄给齐学启的妹妹——齐新,嘱咐她要重新修复齐学启的墓。”

1990年1月10日,修缮一新的陵墓旁举行了祭祀典礼。孙立人将军特意撰写了《重修齐学启将军墓园记》。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将军病逝于台中寓所,一代将星陨落,享年90岁。没能再来看看老朋友,成了孙立人将军一生未了的心愿。

青松苍翠,大树成荫,岳麓山默然矗立。斗转星移,曾经叱咤风云的黄金搭档相继沉眠黄土。可是他们的精神却没有因此失传。齐学启的妹妹中,二妹齐新受兄长影响,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主持创办战时湖南第二保育院,收容、保护了从日寇铁蹄下抢救出来的300多名难童,谱写了一曲令人赞叹的“慈母之歌”。而孙立人将军与齐学启将军的挚友之情,也延续到了后辈身上,两家人亲如一家,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撰稿:喻梦霖

文史专家: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黄沃若 徐拂荣 姜福成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喻梦霖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