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筷不离手,筷子成了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文化。筷子以其一头圆、一头方,象征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寓意着天圆地方、天长地久。手持筷子时,中指扣于中,无名指、小指抵于下,拇指、食指扶于上,对应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筷子成双、一分为二,意为“万事皆有两面、合二为一、阴阳结合”。在古代曾经有人将其形状之直与人格之直相类比,唐玄宗在一次御宴上将手中的金箸赏给宰相宋璟道:“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筷子标准长度为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时至今日,相信许多人从小就明白使用筷子有许许多多的禁忌。每餐第一筷由长辈夹起,是明礼、是感恩。长辈“手把手”教孩子用筷子,是启迪、是传承。为他人夹最爱的菜肴,是关爱、是分享。在心里为某人留着一双筷子的位置,是思念、是守望。
筷子的使用还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行为方式和宗教礼仪,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文学作品里,筷子经常成为歌颂的对象,如唐朝杜甫《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诗:“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宋朝黄庭坚《元明留别》诗:“桄榔笋白映白筯,椰子酒清宜具觞。”在《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明清小说里,都有筷子的描述。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筷子谜语,如“姐妹两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她们第一尝”。《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沈从文笔下的筷子:“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筷子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之一,早在唐朝以前就传到了亚洲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各国。韩国从1995年下半年起,在小学一年级开设了“筷子课”,并向教师提出了“让孩子们用筷子夹豆子”的教学方法。日本继承中国的固有制筷工艺,又别出心裁地将其本土化,并将每年8月4日定为“筷子节”。风格独具的中国筷子,已成国际友人来华访问前的“必修课”。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对中国筷子的神奇是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其用筷的娴熟成为当时的一个热点新闻。目前全世界有15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足见中国人发明的筷子,已成了当今世界风格独具的重要餐具之一。可以说,通过筷子,世界认识了中国,中国也融入了世界。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新春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