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龚再蓉 通讯员 何瑜昇)
11月23日,暖阳高照,黄材镇石龙洞村芭蕉组村民王寄高来到自家的苗木地里,对苗木进行修剪等管护。眼下,他正着手流转一些土地,扩大自家的种植规模。因为人热情,脑筋活,今年51岁的他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老王。回顾近40年的发展,老王跟记者谈起了他家所经历的几件大事。这些事情,促使他家生产生活水平获得大幅提升。
分田到户
时间:1980年
老王记忆:
当时,老王家有7口人,按照人均0.7亩标准,分到了4.9亩水田。人均0.7亩,是根据水田好坏进行打折计算后的面积。阳光足、水源足的田,产量自然高,属头等田,按实际面积计算。产量差的水田,就对面积进行打折计算,低的不足4折。在当地,一个山冲里有12 丘田,由于丘块小,阳光不足,实际面积2.37亩,打折后按1亩的面积分到户。
在1979年,当地就将水田分开,只不过是分到组,没有直接到户。分田到户,所带来的一个直接效果是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升,单季稻谷平均亩产量由原来的不足150公斤左右增至250公斤左右,有的亩产甚至达了400多公斤。当年,老王家早、晚两季收获稻谷2000多公斤,每餐锅中米饭一下多了许多,有时煮米饭甚至不放杂粮。
老王正在修剪自己种植的苗木。本报记者 龚再蓉 摄
通电
时间:1985年
老王记忆:
告别煤油灯,用上电灯,山村的夜晚一下明亮许多。此前,老王家的煤油灯有镜灯、美孚灯、马灯等多种,用途各有侧重。谁家办喜事唱花鼓戏,在戏台前面两侧用铁丝吊两个大棉球,浸上煤油或柴油点燃照亮。每隔一段时间,就用盛有煤油或柴油的大碗去浸泡一下,使之能够持续燃烧发光。
通电头几年,老王家用的是清一色的白炽灯泡,每间房内挂一个,功率从5瓦到25瓦不等。不过,在大门口,老王的哥哥特意装了一个100瓦的大灯泡。平时,这个灯泡一般不开。双抢时晚上收地坪里的稻谷,秋天晚上洗红薯打红薯粉砍红薯米就打开,一片通亮,特别方便。
到水泥厂上班
时间:1991年
老王记忆:
在石龙洞村,曾有一家金柱水泥厂,属乡办企业。该水泥厂选址于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产上好品质的石灰石。而石灰石,是制造水泥的重要原料之一。1991年,金柱水泥厂正式投产,老王成为厂里的一名员工。在此之前,水泥厂进行了一年多的建设,老王也是参与者之一。
在金柱水泥厂,老王工作了15年多。厂子离家很近,他上下班十分方便。普通员工,班组长,车间主任,化验室主任,供应科科长,在这里,他干过不少岗位的工作。才开始时,月工资300多元。而此时,当地请零工的日工资是5元。后来,他所领取的工资不断上涨,多的时候月工资达900多元。这样,他家的经济收入状况也越来越好。
水泥路修到家门口
时间:2001年
老王记忆:
以前,石龙洞村属崔坪乡。崔坪乡与黄材镇合并之后,该村随之并入。黄崔公路,便从老王家经过。这条公路,于1975年正式建成通车。据说,当时有建大坝塘水库的考虑,为防止公路被淹,便从木瓜山半山腰凿悬崖通过。这条沙石公路沿途弯多坡陡山势险峻,曾有城里人驾车吓得半路返回的情况发生。
2000年,黄崔公路提质改造正式启动。当时,崔坪乡属贫困乡,项目建设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此次提质改造跳过柏油路而直接建水泥路,在当时的乡镇公路建设中为相当高的标准。并且,原先从木瓜山半山腰经过的部分,改道沿河而上,平坦了许多。2001年,硬化后的黄崔公路正式通车。老王从家里骑摩托车去黄材集镇,时间省了一半,且安全系数大大增加。2016年,黄崔公路再次提质,建成改性沥青路面,老王一家出行更为方便。
流转土地
时间:2018年
老王规划:
眼下,老王正在当地着手流转一些土地,准备发展生态种养业。几年前,他流转荒山150亩,种植杉树苗。同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建了一个小型苗木基地,所种植的绿化观赏苗木有紫薇、红叶石楠等品种,共1000多株。
今年,黄材镇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为老王流转土地创造了良好条件。此次,他准备流转土地120亩左右,以不适合种植水稻的高滩田为主。这些土地,他计划种植果树、中药材,并发展林下养殖业。今年冬天,将地翻耕整理到位。明年春天,便着手种植果树苗。他认定,适度规模的生态种养业,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龚再蓉 何瑜昇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