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少奇积极提倡“半工半读”这种新型的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探索一条“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道路 多次阅读《资本论》第一卷

编辑:陶湘 2018-11-23 09:43:41
—分享—

□李桂芳

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里,收藏和陈列着刘少奇生前读过的部分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刘少奇读马列的书,主要是结合实际读。他从早年开始,便陆续通读过许多马列著作,以后他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或者研究什么问题,就随时在书架上抽下马列著作查阅,他的藏书中就有这本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这本书是1953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为精装本,外有黄色封套,内为蓝色硬壳封面,封面上有马克思头像。书长22厘米,宽14.5厘米,厚7厘米,共869页。它是刘少奇多次读过的,1964年和1965年又圈阅过。1983年12月,王光美将此书捐赠给刘少奇同志故居珍藏。它是当时刘少奇积极提倡“半工半读”这种新型的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探索一条“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道路,而进行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历史见证。

“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思想,最初是刘少奇在1958年5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的。他说:“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这是主要的。此外,是不是还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制度相并行,也成为主要制度之一,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

由于党中央和刘少奇的重视和提倡,从1958年起,半工半读教育在全国一些地方有所发展。接着,由于国家三年经济困难,就逐渐处于自流状态,大部分没有坚持下来。

但刘少奇在对自己子女们学好知识、锻炼本领的教育中,坚持了他所主张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以及列宁关于“综合技术教育”的基本观点。例如,1962年,刘少奇让自己的儿子带头实践进入半工半读学校。当时,他的一个儿子初中毕业考高中,因考试的学分不够没有被录取,孩子的心中很是烦闷。刘少奇身边工作人员却认为这事并不难:刘主席的孩子还能上不了高中?只要刘主席说一句话,事情立刻就会得到解决。但刘少奇不同意这样做。他认为,学生能不能上高中,是学校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定的。自己没有权力为孩子的升学问题徇私舞弊。如果那样做,不仅对孩子不利,对党和人民就更不利了。于是,为了教育子女和家人,教育身边的工作人员认识这个问题,刘少奇就召集家人和身旁的工作人员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议。他专门讲了“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意义”,还严肃地说:“我们家的孩子也不一定非要考高中、上大学。上学可以多学些知识,多受些教育,这当然很好。但是,如果没有考上,就不能要求别人照顾。国家主席的孩子和工农兵群众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不能搞特殊。你们看,咱们家工农兵全都有,这很不错嘛!”他的一席话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后来这个儿子考入了北京市农业技术学校。这是一所四年制的半工半读的高等农业中专学校。临行前,刘少奇对儿子说:“我支持你学点技术,同时学好文化知识,你小时候不是对植物学、昆虫学很感兴趣吗?但一定要刻苦努力,不能半途而废。你毕业后可以先到农村去实践几年,将来有机会再上大学深造,你一定会比从中学直接升大学的要强!”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刘少奇感到,对现行的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有重新提出的必要。一天,他带着这一问题从书架上抽下《资本论》第一卷,当他读到第521页时,其中的一句话“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学校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为休息和鼓励……”让他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他高兴地用笔圈上这句话。

1964年下半年开始,刘少奇再次提出并大力倡导半工半读这一制度,先后在三十多次讲话或批示中讲到这个问题。他告诉大家,除了传统的、互相分离的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全日制劳动制度之外,还应当实行一种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紧密结合的新型制度,即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这既是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又是一种新的劳动制度。1964年8月1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党内报告会上,他说:“我所说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有一部分是结合的,既是劳动制度,又是教育制度,又是学校制度。就是在农村里面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在工厂里面办半工半读的学校。”1964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刘少奇先后到河北、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视察,途中发表了多次讲话。

7月5日,刘少奇在同中共河北省委负责人谈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问题时,提出:这是一种新事业,新事业如果没人去关心它,没人扶持,就不能很好地发展。是不是由教育厅或工业厅专设一个机构管这个事情?对半工半读的工厂,材料要直接调拨,产品收购上照顾一点,因为它是少数嘛。

8月22日,刘少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干部会议上指出:半工半读既是劳动制度,又是教育制度……从当前看,既能够办学校,有希望普及教育,又能减轻国家和家庭负担;从长远来看,能够培养新人,培养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刘少奇在视察时的讲话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并在实践中得到一定发展。

在刘少奇的大力倡导以及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一大批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学校陆续建立起来,许多企业普遍采用了合同工、临时工和季节工的做法。这些做法,在当时对增加人民群众学习和就业的机会,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促进工人劳动积极性的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半工半读”制度是刘少奇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针对我国经济、文化教育不发达的具体国情,为尽快地发展我国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而提出的新型制度。这种新型的劳动、教育制度,不但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我国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作者系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研究馆员,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