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视察都江堰的摄影相册

编辑:陶湘 2018-11-20 09:38:47
—分享—

李桂芳

▲1958年刘少奇视察都江堰。

▲刘少奇视察都江堰的相册。

这本相册是1958年刘少奇视察都江堰时《四川日报社》赠送给刘少奇的。相册长31.5厘米,宽22.5厘米,厚2厘米,重694克。为红底起大花的布帛封面。内贴相纸为黑色,完好。隔相纸为白色,全部严重发黄,长黄斑。相册的第一页上写有“献给敬爱的少奇同志”“您在四川视察都江堰时的一部分照片”“四川日报,一九五八年三月”“(记者陈岳峰摄影)”字样。“文化大革命”时期,此相册被中央专案组封存。1980年刘少奇平反后,专案组将其退还给了王光美。1987年11月,王光美将其捐赠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珍藏。经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都江堰位于岷江中游,四川省灌县(今都江堰市)城郊。建于秦昭王后期,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古堰不断得到改造和扩建、灌区逐步建成了一个引蓄结合、排灌渠道纵横、大小塘库棋布、渡槽凌空飞架、隧洞穿山引流的自流灌溉体系。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刘少奇一贯的工作作风。

1958年3月8日至26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三峡工程也是成都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会议期间,刘少奇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到灌县视察了都江堰。

3月18日,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上午9点多钟,刘少奇的轿车沿成灌公路驶上玉垒山山腰,缓缓地停在公路旁。车门打开,刘少奇走下车来,迎候在那里的灌县县委书记陈彬尊敬地迎上前去,激动地说:“刘主席,您好!欢迎刘主席视察都江堰!”刘少奇点了点头,表示谢意。然后,刘少奇握着陈彬的手说:“还是叫我少奇同志吧,这是我们党的老规矩,毛泽东同志早就教导我们不要叫官职,就叫同志。”说完,刘少奇和其他几位县委领导同志、都江堰管理处领导同志一一握手。王光美站在刘少奇身旁,兴致很高,她对大家说:“灌县这个地方很好,毛主席也要来。毛主席一到成都,就借了地方志、水利志方面的书籍来看,还把一些章节印发给了参加会议的同志,要大家了解天府之国,了解长江,了解都江堰。少奇同志也看了,要实地来走一走,但是会议很忙,抽不出身子,今天总算来了。”王光美的一席话说得气氛格外轻松,大家在刘少奇面前的拘谨一下子烟消云散了。举目东望,一望无垠的川西平原像一幅巨大的图画,春意盎然。刘少奇指点着,禁不住发出由衷的感叹:“天府之国,中国的天府啊!”沿着坎坎坷坷的小路,大家陪同刘少奇向二王庙走去。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古名“崇德庙”,是崇敬李冰恩德的意思,修建于南北朝(494-498年)。宋代以后,因李冰父子相继被封建王朝谥封为王,改称“二王庙”。庙内古木参天,楹联、碑文记载着李冰父子治水的光辉业绩和历代劳动人民不断总结的治水经验。刘少奇一边参观,一边认真地听陈彬介绍,吸引着记者抢摄刘少奇的珍贵镜头。刘少奇便对记者说:“你们不要尽给我拍照,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你们的镜头应该对准李冰父子。”接着,刘少奇又指着李冰父子的塑像感慨地说:“两千多年前,李冰为人民做出了这么大的功绩,真了不起啊,对人民有功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是啊,对人民有功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刘少奇平易近人,亲切地和大家交谈着,大家无拘无束地向刘少奇介绍庙里的情况。

步下石级,刘少奇被山门前那面高高的照壁吸引住了,他仔细地端详着。墙上是绘制于清朝末年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图上,渠道密如蛛网,天府源头一目了然。这是一幅不可多得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古貌详细记录图。刘少奇看后,若有所思地问道:“解放后,都江堰有没有发展变化呀?”

陈彬回答说:“有变化,发展变化很大。解放前夕,都江堰泥沙淤积,渠道失修,内江和外江都有洪涝灾害,灌溉面积只有200多万亩。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了维修和经常性管理,兴建了许多水利设施,提高了抗旱能力,灌溉面积达到500多万亩,比解放前翻了一番。”

刘少奇踏上悬挂在岷江江心的安澜桥。安澜桥是由竹索构架成的,行人走在上面,摇晃得十分厉害。开始,大家还为刘少奇的安全担心,刘少奇却如履平地,走得自然潇洒。看了分水鱼嘴后,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中向刘少奇介绍说:“分水鱼嘴是人工筑成的,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全长700多公里。内江是人工渠道,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陈彬补充说:“分水鱼嘴还有一个奥妙的地方,它能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灌溉的需要,把岷江江水按比例分流。夏天,洪水季节,岷江流经鱼嘴后,四成流入内江,六成流入外江。冬春两季,又来了一个颠倒,六成流入内江,四成流入外江。这样,夏天就泄了洪减少了灾害,冬春还保证了灌溉有利于生产。”刘少奇听后,赞不绝口地说:“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真了不起啊!”汽车驶进离堆公园,刘少奇登上伏龙观,观看了内江的咽喉宝瓶口。

参观结束后,当地干部请刘少奇和王光美去吃四川的家乡菜——“活水豆花”。到了餐桌,刘少奇一看,桌上摆了满满一桌子菜。刘少奇立刻意识到,这是用公款请客,违反了国家的财经制度。席间,刘少奇一边吃、一边和大家交谈,询问灌县的工农业生产情况,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大家如实地向刘少奇作了汇报。刘少奇听后很满意,高兴地说:“你们干得很好,有成绩。”并勉励大家今后要好好干。吃完饭,刘少奇便对王光美说:“你去把帐结了,地方不能搞这笔开支,搞了要受批评,人民要批评我们。”说完,笑着对大家说:“这顿饭,我请客。”大家再三坚持也不行。刘少奇说:“就这样,不要再说下去了。”王光美如数付了钱粮。大家用敬佩的目光望着刘少奇,心里很是感动。接着,刘少奇到厨房问候了炊事员,亲切地和大家握手,向大家表示谢意。告别时,刘少奇又和县委领导同志合影留念,并一再叮嘱大家:“要把灌县建设好。”又说:“灌县这个地方很好,有山有水有坝,风景秀丽。都江堰国内外都有名,要好好建设。”

如今60年过去了,当时的灌县已建设成为今天的都江堰市了。都江堰灌区人民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已把都江堰建设成我国第一大灌面的现代化渠系。今天的都江堰灌溉面积已由解放前夕的200多万亩发展到1000万亩,刘少奇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此摄影相册为刘少奇在成都会议期间抽空视察都江堰时的留影,充分体现了刘少奇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翻看着影集内的照片,仿佛又看到了刘少奇关心国家水利建设、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的忙碌身影。(作者系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研究馆员,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