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狠嫂子”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李先强 编辑:陶湘 2018-11-15 09:23:31
—分享—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李先强)

近日,记者在夏铎铺镇香山新村香5组山坡上一栋简陋的砖瓦平房里,采访被当地村民称呼的“发狠嫂子”。眉开眼笑的她,那乐观的情绪、不畏艰难的雄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受不到她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她叫刘雪元。

刘雪元(右二)在接受义诊。

残疾女子是家庭顶梁柱

刘雪元刚刚从菜地里挑回一担青菜,她说嫩叶留给人吃,其余的都作青饲料喂猪。她种的菜地,面积有1亩多,主要肥料就是猪粪水。她养猪尽量多喂青饲料,商品猪饲料贵,就改用玉米和麦麸,精打细算提高养猪收益。

“发狠”,是当地人对勤劳者夸赞的褒义词。“发狠嫂子”刘雪元声名远播,原来却是身体瘦瘦的,一个刚过不惑之年的残疾女子。

“她肩负的是这个家的半边天,甚至是支撑家庭的顶梁柱,因为四口之家,操持运转的主心骨就是她。”帮扶干部邹彦告诉记者,他是镇扶贫办主任,已帮扶刘雪元家3年了。

“我最佩服她的是,这两年宣传实施‘滴灌式’产业发展扶贫政策,她养殖的大猪就越来越多;推荐到店家当保洁员打份工,她坚持不懈,今年已持续工作了100多天。实在忙不过来,才把原来转租的10多亩稻田退掉,把自己的1.5亩稻田也流转给了别人。”邹彦心痛地说:“我带医生上她家体检,发现她有腰肌劳损、肠胃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劝她多休息,莫太累了。她说不愿停下来,也真的停不下来,事情太多了。”

而见证了刘雪元“发狠”的邻居,见记者采访,则七嘴八舌夸她不赌钱打牌、不乱嚼口舌、勤俭持家,“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认为她“该写”“该表扬”“该宣传”。

从邹彦的口中,记者了解到,刘雪元和丈夫何志强都是残疾人,有两个女儿正在读书,全家人都享受低保待遇。记者不忍察看这位有4级肢残证的大嫂,是如何用残缺的手指,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去完成高强度的农活、家务,以及附近店家保洁劳务的。

3时睡觉7时前又起床

“邹主任帮扶我家3年,我每年都会养2头母猪,出2、3窝猪崽,顺便养10多羽鸡鸭,种点蔬菜,前年和去年还种稻10多亩。”刘雪元对自己的产业乐此不疲,而言谈之间,却是轻描淡写。

去年12月和今年4月,刘雪元在家养的2头母猪各下了1窝猪崽,除夭折2头、卖出2头,剩下的8头猪崽都留下来自己养。这些肉猪,大的上100公斤,小的也有50公斤以上了,如今已陆续出栏。今年10月——11月,2头母猪前后20天内又各下了1窝猪崽,共有16头,正一天天长大。

何志强长期在宁乡城里做油漆工,骑着摩托车早出晚归。女儿们寄宿在校,节假日才回家。做事,做事,不停地做事,刘雪元不闲着,也不让猪栏和土地闲着,忙完农活和家务,便到附近店家从事保洁劳务,常常15时30分离家出发,直到2时多才回家,基本上3时才上床睡觉,6时多就又起床,给听力1级残疾的丈夫准备好早餐,让他按时骑车出发进城。

“发狠”总会脱贫致富

猪多了,长大了,猪栏屋不够用,刘雪元借了邻居一间大猪栏屋。翻开她家的收入调查表,记者看到,她家今年养猪纯收入6600元,何志强的务工收入2.4万元,刘雪元的务工收入5000元,加上1.5亩责任田的粮食直补金198元,土地流转收入550元,金融扶贫利息收入1500元,残疾补助6240元,低保金1.2万多元,不计教育助学金,年纯收入5.6万多元,年人平纯收1.4万多元,远超年人平纯收4000元的“长沙脱贫线”。

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而整洁。刘雪元指着墙壁上的奖状告诉记者,如今全家生活的重心就是支持女儿的教育。大女儿前年考上了大学,小女儿今年也读初二了。说到女儿,刘雪元的脸上绽出灿烂笑容:“大女儿很快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我家的生活正一天天好起来,今年就摘下‘贫帽’,走上了致富路。”她高兴地说:“这两年,我家都得到了‘滴灌式’产业发展补贴,今年申报的是3000元,是种植养殖业单项的最高额度。邹主任总是支持鼓励我,镇党委政府负责人都到过我家走访慰问,说‘看在这么个发狠嫂子的份上,硬要全力支持’。有大家的关心和支持,只要‘发狠’,我家总会稳定脱贫富起来!”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李先强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