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芳
刘少奇同志在1952年到1968年间常穿的一件蓝灰两色羊毛衣,衣长57厘米,肩宽44.5厘米,重350克。整件衣穿得破旧了,衣的里外两面共有20多个小洞,袖口和扣眼已破烂。1983年12月,王光美托当时在北京开会的湖南省人大副主任罗秋月带回省委办公厅,后转交刘少奇同志故居。现珍藏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文物库房。
刘少奇同志的穿戴一向朴素简单。在王光美捐赠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文物中,有一部分是他生前穿过的衣服。这些衣服大部分都已经磨破了袖口和领子,或者洗得褪去了原来的颜色。
王光美回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丈夫身居高位,但他们家人口多,靠工资维持生活,经济并不宽裕。丈夫对自己、对孩子要求都十分严格,在吃穿用上注意节省,从不浪费。在生活上丈夫非常俭朴。他们家里的日用品都是普通的大众用品,没有任何奢侈,高档品。平常在家,丈夫最爱穿布衣布鞋。他的衣服、袜子穿破了,总要由王光美给补一补。一件衬衣常常穿到无法再补了才肯换新的。这件羊毛衣的袖口就由王光美补过。有的手帕磨出了洞也不让工作人员扔掉。洗脸毛巾中间破了,他就让人从中间剪断,把边上的两头接起来再用。而一条床单一用就是十几年。一条带格围巾,也是用了十多年,上面的绒都快掉光了。
1960年冬天,刘少奇同志要去莫斯科参加国际会议。工作人员说莫斯科天气寒冷,要给他做一件新大衣。他坚决不同意,最后,工作人员把一件1942年12月在晋西北贺龙送给他的一件皮大衣改了改,他就穿着这件旧大衣去了冰天雪地的莫斯科,并与欢送群众告别留影。
1963年4月,刘少奇同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即将出访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柬埔寨四国。外交部礼宾司通知,请“刘少奇和王光美同志做出国服装。”秘书报告他后,刘少奇同志说:“有穿的就不要再做了,出国不一定非得穿新衣服。”工作人员将此话转告礼宾司后,司长俞沛文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到刘少奇同志家,要求看看他的衣服是否能行。他们打开衣柜把刘少奇同志和王光美同志的衣服一件件地认真检查了一遍,感慨地说:“这些衣服都不行,作为国家主席和主席夫人出国访问要按照外交部的规定办。另外,这四国的气候也不一样,有热带,也有亚热带,现有的这些衣服不适合那里的季节,而且都是穿过多年的旧衣服。”并强调:“王光美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夫人出访更应注意服饰。”
俞沛文说明情况后,刘少奇同志虽然勉强同意做些薄衣服,但还是有自己的看法,说:“我们有我们的国情嘛,不要完全同人家比,俭朴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是丑事。”
刘少奇同志长期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是不讲究吃用,不讲究穿戴的。这并不是寒酸,而是清廉,是一种令人惊羡的高官平民风范和共产党人朴实的生活态度。他虽然身为高官,想的却是全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在意的是发扬优良革命传统,时刻为党的事业去奉献。他做的是高官的工作,而过的却是平民的生活。他活着、工作着,都是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都是全心全意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这件羊毛衣,是刘少奇同志俭朴生活的一个缩影。当人们看到它时,会想得很多很多。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