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砥砺前行 用情帮扶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永清 编辑:陶湘 2018-11-02 10:01:30
—分享—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通讯员 杨永清)

七里山村四面环山,位于海拔970米的扶王山脚下,总面积11.5平方公里,由四个自然小村合并而成,所辖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19人,其中贫困人口483人,是龙田镇有名的穷村。2014年纳入省定贫困村,2017年3月,市城投集团派调工作人员李畅生来到这里担任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

挑重担迎难而上

舍小家砥砺前行

李畅生在接受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之时,正是家庭情况交聚之际,生下的二胎还不到1月,还有都是60多岁且多病的父母住在一起,全家六口人生活,大孩子不到八岁,每天放学回家还要辅导作业;尤其是古稀之年的父亲,身患严重的心脏病,十多年已做了两次心脏起搏器手术,此时正是老人家的心脏病更加恶化,将面临第三次心脏换瓣膜的抢救手术,而母亲也长期服药在家,也需照料……这些艰难的家庭景况摆在面前,摆在他这个家庭顶梁柱的面前。但作为一个为党和国家工作了20年、年龄不到40岁,且在单位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的李畅生来说,正是为党为民出力的时候,随时听从党安排是他一直以来的工作准则,因此简单安抚了父母、妻子及孩子,毫不犹豫的踏上了离家200多里,去到了宁乡最边远的西部山区,龙田镇最贫困的七里山村进行为期几年的精准扶贫工作。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2017年,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必须如期完成“摘帽脱贫”的目标。时间紧迫,任务十分艰巨,他与驻村干部董技鸿一道来到这里认真学习扶贫知识,研读扶贫政策,掌握情况找准穷根,知晓每个贫困户基本信息和致贫原因,摆在眼前的困难可想而知,他带领队员迅速进入角色,白天入户走访,掌握情况,与贫困户拉家常,让他们畅所欲言,增进感情,与村支部书记杨建国、村主任贺国祥、扶贫专干一起认真分析致贫原因,晚上回家整理资料,为加快脱贫步伐,他因人不同、因户而异、注重实际、有的放矢、制定措施。积极组织贫困户代表参加专题会议,实施智志双扶教育课,鼓励贫困户借精准扶贫政策契机,认真谋划产业发展增收,确保收入稳定,达“两不愁”“三保障”,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7年7月,李畅生父亲在湘雅附二医院住院,做了耗资30多万的心脏换瓣膜抢救手术。而作为儿子的李畅生,在陪伴父亲成功做完手术后,又马上回到了七里山村,帮助村民建家立业。其实,他心里放不下他的老父亲,每每夜深人静之时,他都要拨电话回家安慰父亲。但他更放不下七里山村民,这样的灾情对贫困户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对整个七里山的灾情,他带领队员爬山涉水,实地观察,对于面貌全非的山村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他默默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摆在面前的各种困难急需解决,他与村上的干部一边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一边想方设法经多方筹资17万多元,用于村级水毁工程建设。村民们都说,李书记是个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做事扎扎实实、吃得苦耐得劳的人,不浮夸,不高调,实事求是的好干部。2017年在龙田镇党委政府的具体领导下,在城投集团大力支持下,七里山村支村两委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悉心帮扶,通过驻村工作队一系列的踏实工作,圆满完成“摘帽脱贫”攻坚任务。

群众烦忧记心头

无私奉献见真情

伍佳兵是七里山村深度贫困户,才三十多岁,已瘫痪在床十多年,母亲病故,靠父亲护理,李畅生第一次走进他家时,家里一片凌乱。伍佳兵因病久了的缘故,心态甚差,李畅生看在眼里,酸在心里。他想这种人是真正物质和精神上都需要帮扶的人,当时伍佳兵患褥疮需要住院,但苦无经济来源,这种病人仅护理费就百多元一天,靠政府残疾补贴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年老又带着孙子还要养牛,种田,去护理也不现实,李畅生马上与帮扶责任人公司纪检组长盛治国汇报,决定送长沙荣军医院,并把爱心款2千多元交给了佳兵,与院方领导沟通协调帮助减免医疗费用,在精神上安慰他,鼓励他,一次次的看望,慰问,重新打开了伍佳兵的心灵门窗,与他促膝谈心,让伍佳兵感受到党的温暖,政府的温暖,社会的温暖。通过多次沟通帮扶,伍佳兵感同身受,变得开朗起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他写来感谢信,并愿身故后捐出有用器官来回报社会,回报关心他的人。

贫困户易春乔夫妻都将近八十岁,儿子分家,也是贫困户,读书少,自身无发展,易春乔妻子夏永明患口腔癌住院治疗,7次住院花去一定医疗费用,虽报销了大部分,但还是用去了自己所有积蓄,李畅生听说情况后,与村干部一道上门走访,并从有限的扶贫资金中列支临时救助2000元,考虑他年龄大了,要带妻子去大医院救治,他二话不说用车马上送去市人民医院,自己亲力亲为为其办理医疗报销手续,申请特殊门诊手续。在流火的七月,书记顶着烈日从人民医院到保险公司,跑上跑下,整整忙了两天,为他办理了所有相关手续,使他放下心来。

这些事看起来是小事,但对贫困户来说都是大事,这些没有多少文化的贫困户在口头上作政策宣传远远不够,如果不像李畅生一样帮到实处,他们还在医院门外揪心地徘徊,如今易老逢人便说:李畅生是党的好干部,是我们贫困户的贴心人。

七里山村每个贫困户在他心里是都有一本账,他时刻关注他们的冷暖,他常说靠简单的走访,询问还不行,得为他们办实事,办难事、解矛盾、分忧愁,包容他们的不完美,聆听他们艰辛生活中的抱怨,尊重他们贫困户的身份,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以理动情,以情感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扶贫干部,才能在老百姓中留下好的口碑。

脚踏实地谋发展

认真调研绘蓝图

七里山村地形曲折,村民都分布在四面环山之中,居住地宽而散,加上中间一条河流相隔,有50%的村民出行绕圈,这大大遏制了村民生产生活,他为村支两委出谋划策,建议在村部到跨河主公路建一座桥梁,修通道路,首先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说干就干,他与村上向后盾单位党组书记、董事长姚福平、纪检组长黄勇华作了详细的汇报,取得了单位的大力支持。他马上与支村两委一道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开好会议,在征地时,因涉及到各农户的耕地和利益,部分村民有阻碍,他与村干部便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有时碰钉子也无怨言,他仍是笑脸相迎,不搞好不回头。及时把情况向帮扶单位汇报,争取支持,终于在今年初一座从村部通往X104主干道的“连心桥”、“连心路”顺利竣工,道路顺利硬化,如今村民走上这康庄大道,心理都有说不出的感激。

精准扶贫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得到了各级的充分肯定,但他深刻认识到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深知输血不易,造血更难。如何引导村民以“志”脱贫和以“智”脱贫,这是最终的课题。贫是脱了,帽是摘了,但如何稳定成效谋发展,又使他陷入了沉思。他开始认真谋划以蔬菜、水果产业为依托,把七里山村打造成西部山区乡村振兴的典范。

七里山村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现有特色产业中药材也遭遇了瓶颈,村民房前屋后荒废的土地多,山坡上荒田、荒土多,要利用这些土地开发、产业项目来致富。他认真行动多次邀请谢国恩老师、市农业局、科技局领导和社会贤达、致富能人、老板来村察看,调研分析土壤,考察市场,并考虑引进蔬菜水果产业项目。

他认为产业扶贫是“五个一批”工作中最难的一项,即使费尽心思把项目搞上去了,如果项目不精准,无法产生效益,那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产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太大,所以他考虑缜密,翻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与谢国恩老师、驻村工作队、支村两委反复协商从中找出可取的途径,便从种植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他沉下身子,走遍每一个小组每一户人家,对当地贫困户的愿望和生产能力了如指掌,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进一步确立了扶贫项目并有望在年底实施开发工作。

他对个体产业发展大户一直都很牵挂,担心他们的技术,销路和管理,不畏辛劳,一次次上门了解情况,送他们去外地观摩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在稳中求发展,如今阙贱才种植蔬菜小有规模,并得到上级肯定,被认定为龙田镇脱贫之星、七里山村致富带头人,姜友明在今年养殖业滑坡的情况下,李畅生极为关注,多次上门帮扶找销路,帮助调整结构,走出困境现已逐步趋于平稳。

如今七里山村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公共服务完善,各项扶贫政策都已落实到位,环境干净整洁,村民生活安逸,祥和,作为他自己也早已融入到这种生活中,充满了泥土的芬芳,站在“连心桥”上,展望未来,他真心希望在2020年撤出驻村工作队时,七里山村真没有落下一户贫困户,这是他最大的心愿。正如他在扶贫日记中写到:“上级领导安排我到七里山村精准扶贫,且担任驻村队长兼第一书记,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要用我最大的能力和精力,帮助七里山村人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这是我最大的愿望。现在他带领驻村队员一道,按照龙田镇党委,政府的部署,城投集团党组的具体要求,脚踏实地为实现七里山村真正脱贫致富这一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永清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