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党委委员欧阳涌滨(左)为贫困户制定帮扶脱贫计划。
▲市交运局运管所所长周勇(左二)走访帮扶对象易新田,帮助其女儿进城培训和就业。
▲市交运局公管站站长胡建云(右一)为帮扶对象一次销售生猪4头总价约1万元。
▲市交运局路政执法局干职工购买贫困户的农副产品。
市交运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瑞祥(前中)和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何永胜(前右一)现场调研帮扶村公路建设。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李先强)
关于扶贫,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言犹在耳:“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那么,如何精准立意做好扶贫大文章,念好“精准+立意”扶贫经?市交通运输局领导班子立足实际,从根本上掌好精准扶贫的舵,扶贫攻坚行稳致远;善于统筹,组织动员下属各部门及社会各行业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将精准扶贫真正抓出实效。
和贫困户拉家常、聊政策,深刻理解“精准扶贫”要义,
浇水浇在根上,扶贫扶在点上,帮扶帮在心上,常做雪中送炭的事
市交运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瑞祥介绍:“我们交运系统的干职工热衷扶贫济困,对农民的感情很深。他们发自内心出主意想办法,争取政策支持,参与产业扶持,群策群力解难题,看谁帮扶工作办法多,精准扶贫氛围特别好。”他动情地对记者说,“针对精准扶贫问题,一个好立意应该是高远、深刻的。要多角度分析,多方向探寻,和贫困户拉家常、聊政策,深刻理解‘精准扶贫’要义,浇水浇在根上,扶贫扶在点上,帮扶帮在心上,常做雪中送炭的事。”
从该局扶贫办主任周雅玲嘴里,记者得知,今年该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局党委将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纳入全局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了局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实施办法,组织局系统5位驻村第一书记和230名帮扶责任人进行精准扶贫业务知识培训,高质高效地完成了第一、二、三季度的入户走访帮扶任务。
自3月底起,杨瑞祥率局领导班子成员,逐一走访分布在沩山、道林和资福3个乡镇的5个帮扶村,主动和村干部、贫困户代表一起座谈了解各村基本情况,找寻困难户致贫原因,耐心倾听各村诉求,并由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经过逐户走访精准摸底,找准每一个贫困户的“穷根”,围绕贫困户住房、上学、就医、技能培训、致富增收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为每一位扶贫对象“量体裁衣”定措施,打造出适合他们的切实可行的脱贫方案。
“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这不是宁乡交运人喊出的口号,而是他们的实际行动。结合全市“四好农村”公路建设,该局帮助和鼓励对口帮扶村积极争创“四好农村”公路示范村,凡涉及农村公路项目的,多次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察,无论是“窄加宽”提质,“双投”项目,还是自然村通水泥路,都全力推进,紧锣密鼓施工。同时,争取兄弟部门单位的支持,积极改水、改电、改厕等,尽力改善当地人居环境。
就精确到户到人来说,重在细化“人”“钱”两个方面。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切实增加收入,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
记者在资福镇合星村采访,来自市交运局运管所的驻村第一书记吴建彪,提起干职工结对帮扶,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所长周勇的帮扶对象易新田年过花甲,妻子患有长期慢性病,女儿自卑内向。周勇先是帮助其女儿进城到电脑学校培训,后又介绍到长沙一家装饰材料公司就业,至今打工4个月已收入上万元。
所党总支书记刘海燕的结对帮扶对象喻秀中老人80高龄,年老体弱,儿子身体欠佳,孙子就读当地小学。刘海燕每次入户走访时,总是安慰喻秀中老人注意身体,放宽心情。而每次上门,她都为老人家带些日常生活用品,为其孙儿带去文具用品,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做一个孝顺、懂事、守纪律的好学生。
该所杨明的帮扶对象唐孟强43岁,妻子因患白血病去世,欠债较多,留下4个孩子,除大女儿参加工作当了幼师,还有3个分别在幼儿园、小学和高中就读。杨明支持鼓励唐孟强今年种植烟叶30亩,养殖了猪、牛、鸡、鱼和蜜蜂,种植了黄桃树。他前前后后已帮助唐孟强销售农产品价值6000元。
该所张鹏支持鼓励帮扶对象张福冬承包10多亩山塘。今年张鹏以略高于市场价向张福冬购买鲜鱼价值3000多元。
该所刘银燕的帮扶对象肖光亮,年愈花甲,双脚骨头坏死。刘银燕联系其到宁乡中医院作换骨治疗,多次探望并帮助办理医药费用报销手续,还帮助办理了2级残疾证。
吴建彪自己的帮扶对象黎丙相,年过八旬,耳聋,其50多岁的儿子长期住宁乡精神病医院治疗,儿媳在外打零工,孙子职专毕业在实习。5口之家,平时与这家人联系,主要靠黎丙相70多岁的老伴刘秀辉。吴建彪支持鼓励这个贫困之家今年养殖母猪3头、鹅数十只,并种植了稻谷。有次发现刘秀辉手机坏了,无法充电,吴建彪就特意买来一台老年人用的手机赠送给刘娭,以保持联系,及时沟通。
“一步一步往前走才能走得扎实,走得长远……”周雅玲告诉记者,年初至今,该局已帮助贫困户解决饮水、就业、农副产品销售等具体问题就有200多个,光是干职工自己掏腰包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就达13.85万元。随着扶志的深入,扶贫政策的落实,很多贫困户积极主动发展产业,在辛勤劳动中增加了收入,干起活来更有劲了,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灯火。
坚持“输血”“造血”齐发力,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特别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眼下,在资福镇七星村,来自市交运局重点办的驻村第一书记何启良对精准扶贫工作娓娓道来。七星村有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局下属公管站和养护中心干职工一起联16户。
“脱贫不能只靠‘输血’,要坚持‘输血’‘造血’齐发力,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特别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何启良有感而发。
农民的智力、技能水平决定了脱贫致富水平。为了做到扶志与扶智相结合,驻村工作队和公管站、养护中心围绕畜牧业、特色林果业等产业发展,采取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培训,通过扶智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公管站站长胡建云的帮扶对象朱国华,去年因交通事故致残。胡建云支持鼓励朱国华与妻子在家养殖7头母猪、20头肉猪,另加30多只猪仔。猪养大了,胡建云一次就帮助销售4头肉猪,总价约1万元。7月初还联系一家公司达成协议,剩下的全部订单收购。看到养殖土花猪效益高,胡建云建议朱国华精养其中的13头土花猪猪仔,指导改造猪舍,更好地处理猪粪,还建好了容积8立方米的沼气池。
公管站支部书记陶湘军的帮扶对象唐志平年过古稀,无劳动能力,老伴已去世,有两个病儿,大儿患癫痫病,大儿媳智残,小儿瘫痪,孙子才5岁。陶湘军第一次走访,支持鼓励唐志平养殖母猪2头、鸡34只,赠送了饲料;第二次走访,他又拿出500元给唐志平买鱼苗,支持鼓励其承包山塘一口,面积达5亩。
养护中心主任张佐的帮扶对象谭中旭,67岁,老年痴呆,儿子精神病,靠谭中旭的老伴管全家。张佐支持鼓励谭中旭的老伴喂了一头牛仔。
“驻村扶贫不是摆样子,而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难事。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是我局每一位帮扶干部内心的坚定。”局扶贫办主任周雅玲告诉记者,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瑞祥自己给帮扶对象每年2000元学费,且一定三年;帮扶责任人胡建云、陈军华、吴敏、朱应武、彭志勇、彭杰、李旭仁、何建强、陈琳、齐君、欧志英等,多次帮助贫困户销售了蜂蜜、生猪、生姜、竹笋、红薯粉、棉花等农副产品;全局系统帮扶干职工今年已为贫困户送去食用油、大米、衣服、棉被等物资合计3.7万多元;通过自筹和发动社会力量,他们还为贫困学子捐献助学金累计4万余元。
周雅玲还透露,局系统干职工鼓励和帮助贫困户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以增加家庭收入。易国强、黎毅、朱志为、胡建云、陶湘军、刘欧兴、谢剑、张佐、蒋胜军、周勇、李冬明、隆和平、胡露、谢新任等,通过送鸡鸭鹅鱼苗、生猪仔、饲料和介绍贫困户就业,来帮助、鼓励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极大地增强了贫困群众的信心与决心。
把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内生动力”,
帮助他们找到“脱贫密码”,促进其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扶贫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的信心和志气。我们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总结出经验: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道林镇河东新村驻村第一书记崔跃辉告诉记者,驻村工作队积极开展“大手拉小手”特色活动,面向贫困家庭子女和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品德教育和文化补习等,“扶志教育从娃娃抓起”,目的就在于防止贫困代际传递。与此同时,工作队还特邀基建老板来村捐献,并积极介绍有劳力能力的贫困户成员学技术,到项目工地打工就业,哪怕只是简单培训后守材料当保安都行。崔跃辉说:“我们就是要精准扶智,提升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在这几天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扶智与扶志成为扶贫干部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农村必须把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成效, 让老百姓真正富裕起来。市交运局帮扶干部带去的不仅是资源,更是理念,因为贫困户生活在山村里,他们需要信心,需要激发出致富奔小康的激情,才能让他们在思想上跟上时代的步伐。
沩山乡同庆村的脱贫致富典型姜国龙,在市交运局驻村工作队帮扶下, 不仅自己脱了贫,有了奔头,还帮助附近的乡亲邻里实现了增收。住在附近的妇女、老人平时不用出远门,就可以在姜国龙的果园做零工,一年也能挣个几千元。为了带动其他贫困户致富,他积极为本村贫困户进行培训,教给大家果树种植技术。
姜国龙说:“作为贫困户,必须增强‘脱贫主角’意识、树立致富的决心和信心。脱贫致富靠后盾单位支持只是外力,社会帮助只是辅助,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主动参与,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只有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地劳动,才能让自己真正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的生活。”
宁乡交运人念好“精准+立意”扶贫经,通过与村干、党员和困难群众深入交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把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找到“脱贫密码”,促进其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在宁乡交运人眼里,只要和群众多聊聊,与村民多坐坐,村民都会真诚接纳他们。而老百姓的一声赞美,或是端来的一杯热茶,都会让他们感动并坚持着。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李先强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