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沙河镇瓦子坪村百家湾,有个传奇式人物叫喻身子,是清代翰林院士。他聪明过人,喜欢为乡邻做一些抱打不平、行善仗义的事。康熙年间的《宁乡县志》有篇《鼎建金沙桥碑记》就记载了喻身子捐资修桥的故事。
喻身子,原名喻宏。据当地喻姓族谱记载,喻身子为喻姓第二十五派,清顺治十三年(1656)生,康熙年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皇子陪读。后因参与民间反清复明活动,被罢官遣送回家。喻身子去世后,七副棺材同时出殡,分别葬于清九都十一区车头坪游鱼形腹边,即今百间湾獭公坪一带的七座山头上,至今人们还找不着哪座坟为其真坟。
喻身子曾为皇子陪读,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作为当地的大户,喻身子并不仗势欺人,反而凭着一身学问,经常解人危难。有关他的传奇故事在上流沙河一带广为流传。
话说当地有一个年少又长得十分漂亮的女孩,十七岁时受人逼迫不得已与青梅竹马同样贫穷的小伙子分离,嫁给了一个患有重病的富家子弟。十八岁时,富家子弟去世了,她便成了寡妇。按封建礼教,寡妇必须在夫家守寡。不久,寡妇的婆母也死了,公爹只四十来岁,小叔子未成婚,仅比她死去的丈夫小一岁。公爹、小叔子时不时对她动手动脚,都想把寡妇想占为己有,相互间还暗地里争斗。寡妇巧妙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保全自己,公爹、小叔子一时未得逞。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她想到了喻身子。
喻身子听了寡妇的哭诉,深表同情。喻身子替她写好了状纸,要她把公爹、小叔子告到县衙,让县衙判她改嫁。喻身子写的状纸文笔十分精彩简练,不失翰林笔墨:“为守节易节事:十七嫁,十八寡。翁无姑,年不老。叔无妇,年不小。顺者喜,逆者怒,互争斗。无处诉,哭,求改嫁。”
县令看了状纸也十分同情寡妇, 感叹到:“不守节不成体统,但公爹和小叔子胡来更不成体统。而且两相角逐,会闹出是非,断人性命,不如易节的好。”于是,县令判道:“守节为贞操,易节有缘故。你虽然还有不可诉说的情由也不要诉了,哭也不要哭了,老夫断你——改嫁。”
有情人终成眷属。寡妇终于与心上人结为百年之好。喻身子十分高兴,赠对联:“月圆月缺,月缺月圆,黑暗尽头方见日。花开花落,花落花开,严冬过后始逢春。”并亲自贴在他们的婚房窗台之上。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新春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