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播革命火种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魏枫 编辑:陶湘 2018-08-27 09:49:05
—分享—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魏枫)

《湖南抗战画史》《八路军南下支队开辟湘鄂赣抗日根据地》记载:1944年10月,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湘鄂赣粤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八路军第359旅为主体,由王震担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南下支队从延安南下,途经湖南等8省,冲破敌伪军100多条封锁线,毙伤日伪军3000人。

市史志档案局记载,1945年7月28日,由王震率领的南下支队抵达宁乡道林,宣传抗战形势和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近日,记者驱车前往靳水河畔的道林老街、石坝寺、莘田湾等地,采访73年前南下支队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广播革命火种的故事。

市史志档案局记载:王震南下支队抵宁乡道林后,“扎营露宿,现金采买,秋毫无犯。显示八路军严明的军纪和不可战胜的军威。”

道林镇金华村村部办公室宽敞明亮,窗外不时闪过高铁穿梭的身影。坐在记者眼前一头白发的老者,虽年过八旬,但耳聪目明,思维清晰。他叫崔介福。话说1945年7月15日,崔介福的父亲崔少文、堂叔崔仲恭在家门前的旧复塘车水,水车“依依呀呀”间,忽见一支部队朝家这边赶来。“父亲以为是国民党又来抓壮丁,溜下水车躲起来。”

让崔少文后来感到意外的是,那支部队倒是规规矩矩,进屋就对家人说:“不要怕,我们不会掳夫。”又问:“车水的人哪去了?”家人也不敢如实回答,因为当时不晓得是玊震的部队,只说“有事去了。”三个战士随后来到水车边,轮流车水,直到把田里的水车满。

“那时我只有几岁,父亲说,我家湾里有个大地主,叫崔顺成,教书先生。懂得共产党的事。当时王震部队要到他家过夜,马上拆了门板打地铺。”说这话的老人叫崔克俭,一提王震,就来劲:“王震部队纪律严明,从不麻烦百姓一点,那真的不麻烦。借宿后,把门板装上门,把地扫干净。吃的饭菜都给现金。”

市史志档案局记载:王震南下支队给边区人民灌输的革命真理刻入人心。数十年后,人民犹能背诵“布告”的某些句段。

“王震一进道林,就到处张贴标语。在王爷庙召开群众大会。有个叫崔福涛的本家,当年30多岁,是何际元‘正义军’的人。去听了王震作的报告。”在车子驶离村部前往道林老街的路上,左脚浮肿、得借助拐杖才能行走的崔介福回忆,崔福涛后来到株洲市参加工作,因是国民党“正义军”的人,相关部门认为他“听报告”的目的是“刺探军情”,就把他打成“历史反革命”。1983年,中央拨乱反正,“崔福涛找我写报告,他说,‘当时听说是王震部队来了,感到好奇。就去听报告,确实不是什么‘刺探军情’。”

崔介福还记得崔福涛转述的报告内容,主要是部队的性质、任务和群众纪律。“王震告诉与会群众,他们是八路军游击队,不是国民党部队。叫大家放心,安心生产。部队只是经过。”当然,他印象最深的,是贴在街上的“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布告”:

去岁湖南沦陷 日寇肆虐横行

皆因抵抗不力 政府抛弃人民

本军奉命援湘 消灭万恶敌人

实行统一战线 团结一切好人

工农商学各界 军队地方士绅

不分阶级党 派皆愿相见以诚

一致联合对敌展开民族斗争

……

车子到达道林古镇后,因进不了老街,只能下车步行。崔介福拄着拐杖,移着碎步,颤颤巍巍,坚持要带记者一行去指证王爷庙原址。

“沈天成绸布荘”“惠宝酒楼”“罗恒发”,老街两旁古色古香的招牌,木楼,仿佛可见当年八路军游击队步履印痕的麻石路,让记者生发无限的遐想。老实说,就连崔介福及随行的崔克俭老人,都记不清王爷庙的确切原址了。接连问了几名老街居民,才确定挂着一边联语“物华天宝万事如意”的木楼,就是确切原址。王爷庙已迁建到别处了。

古朴的木门内,安装着一道上了绿漆的卷闸门。卷闸门已拉下,记者嗅闻不到一丁点古佛青灯香烛飘香的气息,那人声鼎沸的会场,荷枪实弹的士兵,王震司令员站立台前的高大身躯,铿锵有力的话语,壮志豪情……都只能一任想象的碎片去拼接。

在因不能釆访到更多有关王震率部进道林信息而惆怅间,当地一居民带领记者釆访一位82岁的老人,名叫张科五。老人端坐在竹椅上,沉浸在对往昔的追忆里。“我家是老街老居民,对面有个姓周的小子,小名叫‘周三十’。跟王震部队打仗去后,沓无音信。1949年解放后,当地政府追认他为烈士。可惜的是,‘周三十’的崽周海朝、孙周增光,都已先后离世。”张科五为此替记者感到遗憾。

“当时在王爷庙祖师殿内,王震召开群众大会。我父亲举了手,喊了口号。”张科五听父亲讲,王震一进道林,就把乡公所“一锅端”了。有人发觉王震是八路军游击队,就向国民党部队告密。王震部队被迫撤离。

“有的说王震部队在道林呆了三天,有的说两天。具体几天搞不清,但是来了是千真万确的。”张科五回忆,对于那些在会上举了手、喊了口号的群众,“都怕讲,因为国民党要抓。”

市史志档案局记载:王震南下支队胜利通过边区,为边区人民留下革命火种。

宁乡文史专家谢仲舒介绍,1945年7月29日,王震南下支队经三仙坳、楠竹山横越边区,经湘潭射埠至朴埠休整。隐蔽在边区的省工委书记周礼,派党员向保生、青年积极分子毛臻与部队接头后,8月上旬,周礼、白保生、毛臻在朴埠会见王震、王首道,制订敌后武装斗争战略策略,成立湘中地工委,周礼任书记。8月22日,中共清溪区委批准区委书纪毛浦珠和青年积极分子毛臻、毛楚雄随王震南下支队北上。8月23日,区委批准党员庞柱中、周汉平、毛远翔、周政(周鼎勋)参军。因日军宣布投降,王震南下支队奉命开拔。庞柱中等盘桓14天后,因未能赶上南下支队,只好返回边区。

市史志档案局记载:王震南下支队胜利通过边区,为边区人民明枪明火与敌人战争而夺取胜利,留下火种。

就要离开道林老街时,记者问崔介福老人:“您还能走吗?”老人坚定地回答:“能!”说完,拄着拐杖,移着碎步,颤颤巍巍,硬是独自走完了长长的石板路。当记者打开车门,让老人猫腰上车时,老人的左脚被挡在车门外,怎么也进不去。记者小心地帮他挪进去。

在回报社的路上,崔介福老人移着碎步、颤颤巍巍的影子总浮现眼前。“王震一进道林,就到处张贴标语。在王爷庙召开群众大会......”老人饱含深情的回忆,也犹在耳边。

记者不禁感慨:那些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革命精神,以及灌输的革命真理,已深深地刻入人民心中,永远遗存。

王震在战场上与上级领导通话。资料图片

今日的道林古镇老街焕然一新。73年前的革命故事,在当地百姓中一代代流传。本报记者 魏枫 摄

崔介福(右)与崔克俭在现场指正原道林老街王爷庙原址。本报记者 魏枫 摄

王震南下支队颁发的布告。资料图片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魏枫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