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抔乡土忆乡愁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 2018-07-02 10:58:28
—分享—

元日忻晴色,新年只旧心。故人同客里,乡话自情深。尽说成都酒,休为楚泽吟。相逢须痛饮,岁月易侵寻。——《隔墙闻正父乡饮甚乐偶畏风不预用前韵敬简》 张栻

张嘉慧,是南宋大儒张栻的第28代孙,现和家人定居广州。过完元旦,嘉慧就要去美国留学了,父亲张赛林特地带她回宁乡巷子口,探望故人。

张栻曾逢故人而作诗一首,诗中情境恰好符合张赛林此时的心境:离家多年,岁月侵寻,故人已去,旧心难寻。如今,他携女归来,就是为了让女儿张嘉慧重温张家的历史。此后,无论身处何处,不能忘了家族之根。

田冲兰花屋场,是张赛林幼年的居所。1882年,由张栻后人所建,800平米的建筑面积,土木砖瓦结构分上下两层。屋脊上的马头墙是江南传统民居独有的风格。贯穿四周的跑马楼把48间屋子连在一起,布局严谨,工艺讲究。“四水归堂”的天井正前方是高约10米的大堂,两者呼应,气势不凡。

张栻,字敬夫,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曾创立城南书院,主讲于岳麓书院,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湖湘文化” 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张栻主张“成就人材,以传道济民”的教育方针,对后世人才培养理念影响深远。从学者广及江西、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名声远播,

张栻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亲受庭训,深受家学熏陶,打下了深厚的学术文化根基。张栻的父亲张浚,是南宋名相,也是抗金名将。弥留之际,他手书家事与两子,曰:“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张栻兄弟遵从父亲遗愿,葬父张浚于衡山南麓龙塘以西。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宁乡官山。张栻去世后也葬于张浚旁。

后人为了纪念张栻,在张栻和父亲张浚墓附近建造了南轩文化园。文化园以传统书院建筑结构为基本格调,整体为封闭的四合院结构,体现浓郁的书院文化氛围。书院院落中轴为张浚祠堂和张栻祠堂,祠堂陈列张浚、张栻父子半身塑像,后面为享堂,书院内设有文化陈展室、讲堂、会议厅、藏书阁等,历史底蕴浓厚,人文环境优美。宁乡文物局原局长张筱林介绍说,张栻作为湖湘文化奠基人,让后人留下了“天地之道不息南轩之教不朽”的感叹。

受张栻、张浚思想的影响,宁乡的文化名人自发成立了张栻思想研究协会,希望能把张栻育人之理、体国之忠、恤民之仁、律己之廉、莅政之公的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

即将出国的张嘉慧,在南轩文化园的空地里挖泥土,想要带走一把家乡的泥土,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抔乡土忆乡愁,这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也是一个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山转水移,春秋更迭,一代代的人从这里走出,去往更广阔的天地,张嘉慧将带上故乡的土,重拾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自信,去往异国他乡。祖宗有德,官山有灵,将伴她风调雨顺,水到渠成。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