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南轩文化园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孟军 编辑:陶湘 2018-06-28 09:31:04
—分享—

  官山原名罗带山,因此处葬有南宋抗金名将魏国公张浚及其子南宋一代大儒张栻,历代帝王以张浚为宰相典范,明世宗在嘉靖三年下诏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命其墓地为“官山”。

  初至官山,南轩书院、张浚祠、南轩夫子祠遗迹已不可寻。沿乡村便道逶迤而行,便至官山南麓。只见两座墓冢,翠柏拱绕、肃穆清寒,背依九曲奇峰,前临青洋湖尾岸,一左一右分踞约50米开外的两座山头。左为“宋大儒张南轩先生之墓”,右为”宋元辅封魏国公张公德远之墓”。

  再一次来到官山,正值朱张会讲850周年之期,南轩文化园和南轩书院已正式竣工开放。“以尧舜君民心振千秋沉溺,承孔孟性理学起一世膏肓。”门楼上镌刻的楹联高度概括了张浚父子一生的功业与对后世的影响。南轩广场以大理石和青砖铺地,四周绿树参差,兰草幽篁,平添意趣。远望水如罗带,山似屏风,万千气象,尽在苍茫辽阔处。

  从此岸已然能望见对岸的南轩书院,粉墙黛瓦,错落有致。要抵达南轩书院,须登上“官埠桥”步行通过。桥头有碑亭一座,雕檐飞角,翼然若振。亭内立有清穆宗诏令之碑:“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况——来往于官埠桥上的达官贵胄、平民黎首、书生士子,心怀虔敬,用脚步一次次丈量一代名相一代大儒的人生、品格与学识的厚度,又将这一份厚度融进自己的生命,融进中华文化的传统血脉。

  南轩湖,用一弯碧水,满目诗情,迎接从官埠桥下来的游客。我不是游客,我在内心把自己定位为一位文化的追随者和朝拜者。如果并不急于莽撞地踏入书院的宁静深邃之中,可以缓缓地绕湖一周,穿过“忠孝勤俭”牌坊,路过圣旨碑亭,踏上石拱桥,看青山云影倒影于一湖碧玉之中,赏游鱼青荇、碧荷红蓼,等清风徐来,水面微澜,在江南的云水间濯洗一颗尘心。

  书院整体为封闭的四合院结构,正门悬“南轩书院”匾额及“精忠贯辰极,道脉雄古今”的门联。踏进书院大门,我仿佛听到南轩先生的脚步声、辩学声、吟咏声、喟叹声穿越800多年的时空传来,清晰可闻。

  院落中轴为张浚祠堂和张栻祠堂,祠堂陈列张浚父子半身塑像。在南轩先生塑像前,瞻仰朝拜者络绎不绝,其中一个平常的场景引我注目。一普通农妇携幼子来到张栻祠堂,小孩顽皮好动,一路嬉耍,待行至南轩案前,小孩却一下安静下来,双手合十、双膝跪在榻上朝南轩塑像拜了起来,母亲则肃立一旁,微笑嘱咐小孩“多拜拜会读书的”。听口音,妇女似为邻近乡民,我会心一笑,搭讪起来,询问附近乡邻是否常来此朝拜南轩先生。妇女说有关张南轩的传说很多,但真正能来瞻仰朝拜还是南轩书院重修以后的事。我们在一侧闲谈,小孩懵懂,仍在一个劲作揖,望着朴素而虔敬有加的乡民,望着憨态可掬的小孩,我深感文化的感召力是无形而长远的,也在先生像前俯身长揖。

  书院内设有四德堂、忠孝勤俭厅、希颜斋、养正斋、四益斋、怀古轩、文化陈展室、讲堂、会议厅、藏书阁等,主要建筑多集中在书院右首。左首则多为连廊。在书院中轴线两侧,分列有神道和观水道。沿神道和观水道都可以直达书院后的享堂。享堂是拜祭之所,享堂之后,便是我数次来拜谒过的张浚父子墓地。

  如今的南轩文化园,随着许多被毁的古迹的进一步恢复,张浚父子的墓冢不再显得孤寂,慕名来此拜谒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山间光景只常事,堪笑尘寰万种心”,无论你带着何种心而来,在此,你都会得到一种文化、思想上的浸润、唤醒、抚慰与启迪。

  作者简介:杨孟军,宁乡大成桥镇人。教师,宁乡作协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在全国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若干。著有诗集《蓝调忧郁》《镜中之豹》两部。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孟军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