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玉潭”杯“碧水蓝天我的家”征文大赛于5月22日启动以来,通过报纸、微信公众号、网站的立体式宣传,以及全市各乡镇(街道)、市教育局的充分发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但有宁乡本地人士积极参与,更吸引了全国各地写手的踊跃投稿。
据统计,在过去不到两周时间,仅成人组就收到来自湖北、广东、四川、吉林、山西、江苏等28个省市的征文作品近200件,涵盖散文、小说、诗歌、古诗词等体裁,其中不乏省级以上作协会员和在国内一流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的专业写手。
为了进一步扩大征文影响,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全市上下营造浓厚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从本周起,《今日宁乡》从征文来稿中挑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刊登,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寻访沩江源
□刘丙坤
是日祥和,端午前一天,余人谓之“端四”也。我们亲友团一行六人,踏上了寻访沩江源之旅。
车行在油沙路上,如若不是河岸旁旁逸斜出的古柳新枝不断的提醒你,你或许就产生了逼近都市层林的错觉。从沩山集镇行车十余分钟的车程,便有一宽阔的简易停车场在等着你——大坪,亦是此地的老村名。可惜,随着合村并乡等工作的深入拓展,好多的老地名渐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为后人所知了。说句实话,大坪这老村名或也不当。除了新辟的此间停车场之外,大多高山峻岭、峡谷深冲。倒是最新村名——沩水源村,把沩水、沩源两个新村名合二为一,村民也无闲话,也顺势把沩江源这一大沩深处的秘境,悠悠捧到了世人的眼前。
停车小憩片刻,我们便溯溪而上了。说来惭愧,上次我们几个同事也就是在这里,小走了几步山路之后,就被从沩江源下来的另一批同事劝返了:没什么味,不如去九折仑赏映山红,云云。是啊,多少世人为花所累,折损了红颜,荒废了青春,找不到返乡之路。
不说了,且登程,年方四岁的侄孙女润宝宝已经跑到了前头。“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童曲在溪涧响起,我们的脚步也好似踩在节拍之上,轻松而愉悦。撒播的雏菊花儿或黄或紫,与上山的新铺石子路随行。路旁间或有木屋数间,但无人烟出没。此冲名曰“烟伏冲”,难道是村民午后农作导致炊烟寂伏,还是都已搬迁至居民点,留下小木屋独守空房?不容细细猜疑,新疑问又至:岔路口到了,是左是右?倏忽间,我想起了鲁班学艺的故事,终南山前九百九十九条道,山脚下小房子门口一位纺线的老大娘告诉他:走中间那条。我们这里没有了指路的老奶奶,也没有中间路线可走。迟疑片刻,我们选择了左边较宽的山路。
路边又遭遇了好几口老井模样的水池,不一会儿,山势便豁然开朗起来,不远处一新建凉亭赫然在目。顾不了路边放置的柴薪阻拦,女儿,侄女她们就已抢占了制高点,一览众山小了。这是什么亭子,可有前世今生?正疑惑间,一高瘦老人径向我们走来。老人面祥,健谈。他说他叫高书仕,人称沩江源愚公,本地黄连冲人氏,当过护林员多年,今年68了,自愿担任沩江源的义务讲解员。他介绍巷子口献宝台出身的状元郎易祓曾在此亭读过书,此亭北望密印禅寺,南俯巷市众生,左通宁乡,右接安化,颇有古风禅意。原来老人竟然谈吐不凡,无怪乎名字中有书卷气。高书仕一边指点着他心爱的青山,一边介绍着沩江源这几年的开发情况。搭把党和政府的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搭把组民的义务工,进村通了油沙路,进山通了石子路,读书亭、沩江源等几处景点也做到了互联互通,下一步就是设置指路牌了。一路上,随行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导游高老还不断的跑到前头,给大家拍照呢。他说,他要不断的告诉政府和外面的人们,这里是宁乡母亲河的源头,值得一看。
说话间,源头到了。一方水井清澈可人,几方巨石安然而坐。最大的一块石头上,“沩江源”三字遒劲有力,高书仕指着下方的落款告诉我们,这是时任县委书记虢正贵亲书。走累了的我们在水井下方的石凳上小坐,展目四望,树高林密,鸟鸣似溪水叮咚,时而在林间奏响。高书仕把我们的视线拉到了一榕树状瘦松之下,一线水流,翕然而动。我们齐齐俯下身子,拜谒着这水源之泉。或啜或饮,甘之如饴,酽之如乳。高书仕说,当地人叫这里“横冲子”。看着已八月身孕的二侄女,我想,横冲直撞的,恐怕就是指母体内孕育的好动灵儿吧,人和水流,一脉相连。
我们与高书仕告别,他又要去为寻访沩江源的游客指路了。下山之路,我们走得悠然而寂静。溪边倒伏的灯芯草,不知是为何人蛰伏;星子般略带昏黄色的灯芯,不知将为谁点亮?别了,横冲子,烟伏冲,黄连冲;别了,读书亭,大沙坪,沩江源。我们将继续如沩水一般行走在人间,但愿每一个人的脚下,能多一份蓝天的澄澈,多一股碧水的清纯,多一卷大山的古意与空灵。
荷叶塘里荷花开
□戴届全
荷叶塘坐落在巍巍的石牛山下,它既是一口塘,又是一个屋场,住着14户人家。
12亩面积的荷叶塘,徒有虚名,既没荷叶,更没荷花。据75岁的张公讲,在他年轻时,荷叶塘是有荷花的,并且每年还开得旺盛。后来荷叶塘多年未修,泥沙淤积,加上村民也不注意,死鸡死鸭、饮料瓶、塑料袋什么的,都往里面丢,荷叶塘就成了一个沤粪塘,荷花也就慢慢地没有了。
“你看,如今满塘都是‘革命草’……她还把扫屋灰倒到塘里,”我站在张公旁,他指着塘对面正在倒垃圾的李大娘。
“现在全乡都在搞美丽乡村建设,我们这里也要搞一下……”傍晚,张公的小儿子阿春跑运输回来,对张公说起了乡里一些村子村民投工投劳,自觉美化绿化家园的情况。
“好啊,我去发动,具体事情你们做……”
次日,张公就挨家挨户去发动,做工作,大讲美化环境、天蓝水碧的好处。
在李大娘家,张公坐下,喝了两口茶。“唉,如今许多废物都往塘里倒,这塘里的污水往下流,到宁乡、到长沙,还不是城里人喝了……”张公心想,李大娘的儿子儿媳在长沙工作,就这样一说,李大娘的脸霎时红了。
阿春向村里汇报了情况,争取了村支两委和市里驻村后盾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后盾单位支持10000元资金和5吨水泥。
阿春又说合邻村开挖机的好友阿秋。“不就四五天吗!”阿秋愿意无偿出动挖机,帮助清淤。
清塘开始了,荷叶塘在家的男女老少一齐上阵,阿春开动他的卡车,阿秋开动他的挖机,在衡阳打工的阿龙请假回来了,阿虎、阿牛更是争先恐后,大娘大婶端茶送水,只用了9天的时间,荷叶塘就彻底扫障清淤、塘基护彻加固,还栽上了14株垂柳。
张公发挥他的手艺,在塘的两角用松树、毛竹搭了两个凉亭,亭顶盖上厚厚的茅草,古朴典雅。
阿春从东湖塘跑运输的伙伴家里买回了150公斤荷种,把它们均匀地种到塘里;不知他又从哪儿弄来了一大袋花种,要张公播撒在荷叶塘周围的空坪隙地,分发给各家各户,要他们种在屋前屋后。
春回大地,塘基上的垂柳穿上了鹅黄色的新装,舞动着曼妙的腰肢,吸引着啁啾的小鸟,也吸引着欢乐孩子们。
荷叶塘如镜的水面现出了绿色,起初只一点点星绿,星绿慢慢长大,如同小孩子们的手掌,不几天,这些手掌就像小伞一样,比赛似地摊在水面,有晶莹的露珠在伞叶上滚动,煞是好看。
夜晚,荷叶塘成了青蛙们欢乐的舞台,它们有的坐在荷叶上,有的伏在荷叶下,瞪着圆溜溜的双眼,鼓动腮帮、拍打着肚皮,“呱——呱,呱——呱”的合唱声此起彼伏,一曲高过一曲。
“要清除杂草,合理密植,品种多样……”播撒的花种,长出了新苗,张公沿家沿户指导,有时还帮助种植。
仲夏,荷叶塘的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粉红色的荷花在这些大圆盘间冒出,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很快就要破裂,桔红色的蜻蜓停在上面,一动不动。南风吹来,荷叶如绿涛翻滚,一支支荷花随风摇曳,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
“荷叶塘里开荷花!”这件事就像长了翅膀,很快就传遍了全乡的角落,每天引来不少人看稀奇。
不久,从娄底过来一批写生画画的师生,他们20多个人围着塘基,支起画板。蓄着齐肩卷发、扎着麻雀尾巴的男老师不时指点,这更吸引了看稀奇的村民。
画画的师生刚走,又来了一大客车摄影的,他们戴着鸭舌帽,扛着“长枪短炮”,有的对准石牛山,有的对准母鸡带着小鸡,更多的是对准荷花,“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节假日,或邀着同伴,或带着家人,从城里来这里游玩赏花、摄影的人就更多了。
乡亲们从未变过钱的干鱼,山菌,插菜、粉丝等土产,被来游玩赏花的城里人买走一空,辣椒、豆角、黄瓜等蔬菜也供不应求。张公做柴烧的一个蔸根,也被一个身穿红色衬衣的圆脸后生看上,硬要买走。
最开心的还是李大娘,她把嫁在外村的女儿叫了回来,在家里开了一个农家餐馆,招待每天来游玩赏花的客人。有些时候,李大娘帮女儿扫地,洗菜,打打下手,但更多的还是拿着火钳,背着竹篓,在村子里捡拾着果皮纸屑……
沩水,一滴水的水
□雨然
有编饶的节奏,舒缓、时而又澎湃,经过石头和青铜的土地
它清澈的眸子里只有绿树、蓝天和白云、装满草药的背篓
却是风和诗歌的发源方式,镀上时间的釉光密印寺的钟声舀起古老的念想,月光只为它镀上一层金黄色
镌刻四羊方尊的夔纹,这种言语让形而之上的果园平静
形而之下的人类继续行走,化作千佛洞里千百种表情
有沩山垫高的情怀,雨前的毛尖才以高雅、醇香的方式
流转于岁月的深浅杯,鼓面上的流光溢彩把有一口浓重的乡音
为了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你,灰汤上打旋儿的体温和气息
这些碎片用整体的方式被流水串联,才让一滴水的水有了一滴水的力量
有篝火上窜动的影子,纷沓而至、用不同的角色
在长宽各一的舞台跳舞,从花明楼到芙蓉山从炭河里到雪峰顶,有故乡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足迹
有马齿笕和三月的桃花,眼角膜吸附着唯美的事物
才让修辞格里的句子有了时光的分量。我很清楚风是静止的
嘴唇的颜色鲜明,才让铮铮誓言震颤中国历史
只是这些没有方向的叶子,最后都落到了故乡
这滴水放大关联土地的锄头,沉睡的墙里有童年的脚步声
佛像内部的茶叶也是雕塑的一部分,我的表情因为真实
才离不开每一天的日升日落。我现在是过客,以后会成为它的影子
我无法修补身体里的漏洞,只能在寄情山水的时刻
让旋转的楼阁和高于自己的天空,一起旋转一滴水的水构成了它的平凡和朴素,养育这一方人
每一滴水都能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从不大不小的石头间
以它本质里的清澈擦拭浆果上的春天。说话的木头保持中立
偏向于刺玫瑰和青砖缝里挤满的光线,他的自我和清高
并不拘泥瓦片和竹尖的摩擦方式,而丹炉里沸腾的云雾
偷渡现实和偶然,维管上粘稠的秋风和浪花你不经意闯进一个人的内心,现在只留下想念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