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记者 魏枫)
陈旧的百叶窗、木门,暗淡的粉墙,又老又旧、简陋的家具,这是记者在老粮仓镇双藕村双江组邓光荣家见到的情景。虽然显得有些落伍,但是,今年70多岁的邓光荣却显得十分地开心和满足,“今年一共挣了四万多元,我很高兴。”
自1976年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41年间,邓光荣和妻子杨春香就一直翻耕着自家的5亩多田土。这期间,两个女儿先后出嫁,一个儿子结婚生子并长年在冷水江煤矿上班。“到去年止,两口子单独种了20多年田了。”邓光荣开心地说,别人家的田,有的抛荒了,有的出租给种烟户了,“我的自己种。自己种的粮食,农药打得少,化肥施得少,吃得放心。”曾经,村里有人看中了他的一丘田,想作别的用途,“给多少钱也不干。”
记者在邓光荣家旁见到一块五分地的菜园,用作围墙的土砖被岁月的风雨打磨得十分粗糙,砖缝的泥浆已被瓦片和石块替代。园内的白菜、菠菜、大蒜和萝卜,一厢厢一块块,生机勃勃。“从不上街买菜,自己吃不完的就送人。”杨春香说。
一年中,除了种田土外,邓光荣还有许多闲时。刚好村里烟田、工地都要人做事。“到烟田做一天有100元工钱,工地有150元。不管多少都去做。一来闲不住,二来崽伢子在冷水江买了房子,得帮着还房贷。”邓光荣感叹,“现在煤不好销,煤矿经济效益差。两个孙也长大了,崽的负担重,能帮一点是一点。”
邓光荣虽然头发白了许多,但很少生病,一天到晚不歇气。“搭帮身体好,除了插田扮禾外,我就在家做饭、喂猪、养鸡鸭。一年下来,包括‘老人钱’,家里也有4万多元收入。”杨春香开心地说。
虽然收入过得去,但老两口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当天是大年初三,记者看到饭桌上就两个菜,一个早上剩下的鱼头汤,一个辣椒炒肉。搁在饭桌下的一个火盆,也没生炭。自己抽的香烟也是两元一包的“芙蓉”。“最舍不得的就是他(邓光荣)家,一年电费才10多元钱。”村民王命均告诉记者。
“今年崽伢子没回家过年,他办了停薪留职手续,两口子在深圳一个金店打工。过年金店离不开人。”邓光荣一边吸着烟,一边慢悠悠地说,“媳妇倒是回家了,昨天去了冷水江,房子买在那边,空着,要搞一下卫生。”
“活了70多年了,现在种田不但不要交粮,还补贴钱,做梦都没想过哩!”从邓光荣笑眯眯的表情里,可以看到他多么享受现在的生活。这不由得让记者想起了作家阎连科的话:“终于就在某一瞬间里,明白了父辈们在他们的一生里,所有的辛劳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温暖,原来都是为了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和油盐……”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魏枫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