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90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三年。一场天下读书人翘首以望的大事即将拉开序幕。
有资格参加殿试的名额,仅仅200余名,能够参加殿试,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是一种极为有限的稀缺资源。来自湖南宁乡的袁经有幸跻身其中。此时的袁经,风华正茂,34岁,但他已经走过了一位封建学子出人头地必须要走过的不可逾越的一个又一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是艰难而又荣光的。
公元1456年,也就是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七年。在今天的宁乡市坝塘镇犀牛滩,一个男孩呱呱落地,贫寒的家庭没有因为添丁而喜悦,他的父亲默默看着村前的犀潭,听着男孩稚嫩的啼哭声,扛起锄头,疾步走向广袤的佃田里。生活的压力如此之大,在农作的道路上,作为父亲,不能停留半步。
男孩的母亲,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请来了同村读过几年私塾的山羊胡须老叟,为新生儿取个名字。只有一杯清茶招待,老叟说出了一个名字“袁经”,希望男孩长大后熟读经纶,博大精深,伦次渐进,成为遵守礼制规则的典范,于是,字“大伦”,规规矩矩地写在一张方正的小纸上。也许,老叟认为,他的一辈子最得以之作,就是取了一个这么寓意深刻的名字。
弱冠之时,袁经来到了县城,考中了秀才。“任天下事,存心须在秀才时”。勤学数年后,他来到了省城,考取了举人,这是公元1483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九年,时年27岁,“明成化癸卯,以《诗经》举于榜”。
胸怀大志的他没有丝毫停滞,继续在犀潭边苦读圣贤之书。刻苦耕读的果实,犹于犀潭之水,满溢之时,自然流入浯水,六年后,袁经决定暂时辞别父母,远赴京城,参加会试。因为县府把皇上的昭告送至了犀潭边,弘治庚辰会试明年举行。饱读诗书的袁经,顺利通过了会试,考取了贡士。弘治三年的殿试如期举行,袁经金榜题名,喜中进士。
自古忠孝不二全,进士袁经,身不由己,不能与亲人共话喜悦,此时的朝廷太需要人才了。他旋即被授予西安府推官,推官,就是掌管诉讼刑法之官,从六品。自此,进士袁经步入仕途,开始了他二十余年的官宦生崖。
四年的“法院院长”,他“始终廉介”,受到皇上的敕封,“诰命夫人”的皇匾,悬挂在犀潭边那栋破旧但干净的土坯房额上。弘治七年,升任河南监察御史,接下来,受朝廷委派,巡查两淮、三吴,任山东佥事(副按察使)。因为不阿附当时的大太监刘瑾,三次被罚去食奉,“公处之愈厉”,
朝廷太监当道,袁经内心苦闷。此时,他接到了母亲不幸去世快报,更为悲切,他向朝廷请旨,“去职丁忧”,准旨。公元1507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袁经回到了家乡。时任宁乡县令刘绚接待了这位当朝四品大员,两人畅谈良久。
公元1508年,明正德夏五月,刘绚来到了犀潭,拜访丁忧在家的袁经,请求他主修宁乡县志,袁经欣然接受,能够为家乡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袁经为答谢这位仁政爱民的父母官,首先特意撰写了《养济院记》,赠与刘县令。
“请业执经,即他日立朝地步”。袁经,在犀潭边的孜孜不倦,皇天不负有心人。公元1510年,明正德五年,大太监刘瑾被处以凌迟。还在犀潭边丁忧和阅读县志的袁经,得到了朝廷的重新任用,赴山东任按察使,再升任右佥都御史(监察部副部长),“纠劾百官,风纪之司”,并巡察辽东。
清康熙二十一年,即公元1682年,在袁经逝世170年后,有“楚陶三绝”之称的陶汝鼐主修的《宁乡·康熙县志》记载:“袁经,字大伦,号犀潭,宋学士仕文三十六代孙”。宋学士仕文,即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进士袁仕文,据目前史料显示,他是宁乡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宁乡历史上一共出了49为进士。七年后,也就在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宁乡巷子口人易祓,中状元。
公元1867年,清同治六年,宁乡人童秀春,道光二十七年进士,主修《宁乡县志·同治志》。在袁经逝世350多年后,进士童秀春追慕先朝进士袁经,亲历浯溪山,浯水,在犀潭久久徘徊。童秀春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在县志里记下:“犀潭,在县南三十里,潭中有巨石,如犀牛,明臣袁经读书潭上,爱其清澈,因此自号”。
区域分分合合,地名时有变更,一些古老的地名尘封记忆历史之中,但在今天,站在最新出版的宁乡县域图前,坝塘的版图上,与回龙铺毗邻的沩江河畔,“犀牛滩”的名称还赫然标注其上,心头为之一热,耳边似又听到一代名士的咿呀读书声。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国旺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