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破解“339”脱贫密码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魏枫 夏素辉 编辑:陶湘 2017-10-18 13:14:17
—分享—

姜志强(左一)在帮种植户装辣椒。本报记者 魏枫 摄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魏枫 通讯员 夏素辉)

“爱心大屋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要一个长远的产业来支撑。我们决定拿出100亩地引进中药材种植,以长促短,以短养长,获取长远的效益。”在黄材镇有一位传奇人物,人称“九哥”。1997年,利用当地石灰原材料丰富的优势,修路办厂,从事精石灰加工业,成为当地先富。2007年当选政协宁乡县第十届委员,2008年4月担任黄材村主任至今。期间获得“黄材镇首届十大孝子”“宁乡炭河古城城主”等荣誉称号。从2001年起,坚持每年拿出10000元投入当地公益事业。他叫姜志强,自2016年11月出任黄材镇“千手”爱心大屋管委会主任一职以来,致力于带领大屋110户339人脱贫,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劳务脱贫,助推闲置劳力就业

“今年8月,九哥把我介绍到宋城千古情剧院内做保安,2600元一个月,还有四天假,好开心。”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姜喜清告诉记者,他住在爱心大屋5栋802房。身患哮喘病,做不了重工夫,长期要到医院接受治疗。每天更是要20多元进口激素药作保养,否则什么事都做不了;女儿17岁,身患抑郁症,每月要两千多元药物保养;儿子13岁,在县城读初中,一年也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多年来,家里欠下几十万元的债务。在没当保安之前,姜喜清就连每天必须的买药钱也没着落,靠到工地硬拼几天来维系。自从当了保安后,他的压力一瞬间减轻了不少。

2016年11月的一天,姜志强跨进了黄材镇“千手”爱心大屋管委会办公室。在进门的一瞬间,他内心有说不出的沉重,“建档立卡的110户、339个贫困户,来自黄材镇、巷子口镇和沩山乡三地,互不相认,思想和观念各不相同,可以说是一团散沙,有的身体还存在某种缺陷。要带领他们脱贫,谈何容易。”他告诉记者,在这之前,因为大屋落在栗山村,不属于黄材村管,平时了解得并不多。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走访调查,向镇政府作了《借势发力,把包袱变财富》的书面报告,获得认可。

在水泥厂干过11年、办过12年厂的姜志强,把解决劳务问题放在首选。他积极联系镇政府、炭河古城公司以及所有黄材镇的个体户、企业,把大屋闲置劳力推销到不同行业的不同岗位。有到集镇搞环卫工、到超市站柜台、到炭河古城公司搞环保和到博物馆搞保安的等等。“只要有机会,就把劳力全部安排出去,有长期工,有临时工。”姜志强告诉记者,从10月1日到10月8日的黄金周期间,他组织10个劳力到宋城千古情剧院内搞卫生,150元/天。平时只有70元/天,起了个翻。“古城公司、宋城,都晓得黄材有个千手爱心大屋,都晓得住着易地搬迁的贫困户。我去联系的时候,也把这个情况跟他们讲了,他们需要劳力的话,就马上打我电话。”

大屋管委会成员阳时良作了一下统计,自管委会成立以来,已安排长期工:保安1人、保洁员1人、超市上班3人、王宫食堂大厨1人和酒店上班3人。其它长期从事古城花卉苗木种植管理务工12人,辣椒种植地里务短工的20人。合计:41人。

产业脱贫,规模种植蔬菜瓜果

“第一批小米椒出了20000元的样子,现在是出第二批,每天都有10多人摘,一天能摘500斤左右。如果不打霜的话,可摘到12月份去。”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王爱平告诉记者,今年她做了20亩小米椒,本来势头很好,但由于遭遇洪灾,后又碰到刮大风和干旱,“三起三落,要是正常情况的话,20亩辣椒少说也要赚到10多万元。不过,今年少赚了,明年多赚嘛。”

姜志强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做产业,才能实现长久脱贫。刚好,长沙野鸭园农业有限公司在黄材镇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花卉苗木。为了响应党的精准扶贫号召,特拿出200亩土地,免贫困户流转费、翻耕费和土地平整费;当地辣椒酱龙头企业唐辣子公司则免费提供小米椒种苗,并按3.5元/斤的价格保底回收,彻底打消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一亩的投入,土地流转费500元、翻耕费60元、开厢费120元、人工开沟沥水费100元、辣椒苗费400元,合计1180元。”姜志强算了一笔账,“把2亩地给贫困户,就等于无偿给了2360元。王爱平作了20亩,就等于无偿给了她23600元。要知道,外地人到我们这里贩田种菜,还要赚钱呢。”

“第一批小米椒的市场价,卖到5至10元/斤不等,贫困户就没送到我厂里了。现在第二批小米椒的市场价,跌到差不多4元/斤,与我公司定的保底价3.5元/斤差不了多少。贫困户就送到我厂里来了,还是一样的收购,尽管目前我们在外收购的小米椒价格是2.4元/斤。只要他们能多赚钱就好。” 唐辣子公司唐正良告诉记者。

在姜志强和管委会成员的努力下,目前,大屋有辣椒种植32户、西瓜种植3户、蔬菜种植25户,合计60户。预计增收60万元,户平1万元。为了把产业做大做强,他召开大屋业主会,成立了“千手互促农业有限公司”;引入乐惠联公司,对大屋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营销,吸引游客入住。

信念脱贫,千方百计为贫困户销售农产品

“今年9月20日,在收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朱荣奎送来的一袋玉米后,由于时间仓促,急着赶往县城送货,我和姜主任就没打开验收。到县城后,才发现有一部分虫蛀了,卖相不好,卖不掉。姜主任干脆送了朋友,自掏腰包,分文不少地把玉米款垫给了朱荣奎。类似处理那些卖不掉、批量小的辣椒,他都是这样,从不抱怨。”夏素辉一提起姜志强,就难抑内心的激动:“每天天毛毛亮就出发,按照订单上的地址,一家家地送。有的下了单后,到了城里,电话怎么也没人接;有的实在卖不掉了,他就说服平时特别玩得好的朋友,要他们帮忙卖。不卖完就不放手。”

第一批小米椒上市的时候,“每天可摘到近1000斤,市场价也卖到10元/斤。但就是没多少人要。姜主任心急如焚,千方百计搞促销。”夏素辉说,姜主任主要采取了两种手段,一是线上;二是线下。线上,就是在淘宝网、微商、微信朋友圈。在朋友圈一发,辣椒的销路就来了。姜志强高兴地说:“20斤的辣椒寄到新疆的喀什,辣椒只值100元,但快递费就去了236元。对方是朋友圈的人,我向他介绍,我的辣椒是地道的农家菜,无公害。 他相信我的为人,就订购了。”线下,就是农产品进城。起先是在朋友圈发布信息,“求到县城的顺风车”、“求爱心车”,姜志强说,许多黄材去县城的爱心车,带几十斤辣椒下去,不要一分钱。“他们关爱弱势群体,特意开车到大屋来,打我电话,‘九哥,今天有菜要下宁乡没?’”但这毕竟不是办法,更多的时候,他载着夏素辉,亲自开车送货进城。后来就在沙河市场、汽车南站和花明北路中原小区分别设置了直销点。直接往点上送,再在点上分流。同时,点上也可以接收订单。

“从8月1日开始到现在,大约做了10万元营业额。”姜志强说,大屋所有的种植户都参与进来了,不是种植户的也参与了,他们清辣椒、做辣椒酱、灌瓶子等。婆婆姥姥,一个小时4元钱,记零碎工。

“九哥真的好累,他真的拼出去了。前些天他忙到凌晨4点,就在椅子上眯了两点钟,接着又装车准备送菜进城。脑子昏昏沉沉的,撞到了车门,额头撞开一道3厘米长的伤口,在医院缝了好几针,打了几瓶吊针。”建档立卡贫困户颜得均动情地告诉记者。

自到大屋上任以来,姜志强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不但不图回报,有时还倒贴钱。“干旱的时候,九哥进城跑到豪德市场和沙河市场,自掏5000多元现金,买来抽水设备,给我们辣椒种植户抗旱。”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德华说。

不了解姜志强的人,总是当面问他:“你都五十多岁的人了,为什么还这么拼?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精力,为别人去着想?”

姜志强回答:“人生一辈子,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魏枫 夏素辉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