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炭河里‘千手’爱心大屋感恩大团圆百家宴”活动现场。(资料图片)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龚再蓉)
10月9日一早,龙田镇龙田社区学堂组,郭春阳来到公路旁开始新的一天的保洁工作。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4年下半年起,他负责当地11.5公里长村组公路的日常保洁,每年领取8500元工资。当天一早,黄材炭河古城“千手”爱心大屋住户汪立辉则来到自家的辣椒地里采摘红辣椒。今年在家门口种植的4亩多辣椒,能带来不错的收入。
近年来,我县以贫困户的切实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帮扶方针,不断细化帮扶措施,在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项目建设等方面广泛释放扶贫能量,5.8万多名贫困群众更有获得感的目标逐步实现。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广大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深度激发,脱困攻坚成效已在楚沩大地精彩呈现。
危改到搬迁,易地扶贫彰显特色,贫困户的获得感全面提升
镜头一
10月16日,王爱平这样告诉记者:“二批在9月下旬进入采摘旺季,已采摘8000多斤红辣椒,估计还能摘这么多。”原先,她家住在土砖危房内,离黄材集镇20多公里。入住黄材炭河古城“千手”爱心大屋后,不但居住条件大幅改善,而且有了新的增收门路。今年,在炭河古城“千手”爱心大屋附近,在免租金的土地里,她家种了20亩辣椒。虽然因遭受洪灾损失了头批辣椒,但在采取整枝等抚育措施后,二批辣椒来势喜人,预计能为她家增加2万多元的纯收,还能给其他贫困群众带来近3万元的采摘等工资收入。
让贫困户住有所居、住得安全舒适,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此,我县在实行精准认定和精细化管理、近年来完成6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的基础上,今年推出贫困户危房年度“清零”目标,计划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1410户,并将在11月30日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2016年10月,全省农村危房改造整体推进会议在我县召开,会上向全省重点推介了宁乡农村危房改造整体推进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宁乡代表湖南省迎接农村危房改造国家检验,得到了考核组领导的高度认可。
与此同时,我县大力实施“千手”爱心大屋建设,通过颇具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使一批批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获得根本性改善。到目前,已建成青山桥、黄材、沩山“千手”爱心大屋,搬迁入住241户788人。流沙河、龙田、横市、沙田、巷子口等“千手”爱心大屋建设正在加紧推进,将在年底前全面完成2142名贫困群众的易地搬迁任务。
在大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为确保贫困群众真正“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我县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以配套不能缺、位置不能偏、标准不能低为前提要求,秉承“三个结合”(即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工业园区相结合、与集镇建设相结合)做好“千手”爱心大屋的选址工作,确保房屋有增值空间,群众有发展空间。同时,在建设上抓好户型设计、项目建设、统筹管理,在搬迁对象选择上严把同时符合贫困户、危房户、自愿户的条件。
在各“千手”爱心大屋,贫困户入住后,我县着力做到了“五个三”,让贫困户吃下“定心丸”。“三交”即交房、交钥匙、交房产证,让贫困户有获得感。“三不变”即山水田土权属、政策补贴权益、原村身份权利三个不变,让群众吃下定心丸。“三免费”即家具家电免费、网络费收视费及水费电费五年免费,让群众得实惠。“三解决”即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可对贫困户原有的田地统一进行流转,解决搬迁户吃饭问题;在“千手”爱心大屋周边流转耕地,按每户1-2分地的标准分配给搬迁户做菜地,解决吃菜问题;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给予技术培训,解决就业问题。“三提供”即提供信用贷款、提供就业岗位、提供发展平台,让群众生产生活可持续。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我县还注重做好农村交通、水利、电网、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广大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方位改善。通过积极探索“政府投料,群众投工”的农村公路建设模式,2016年完成78.5公里农村公路和1座危桥改造,今年建设农村公路26公里,并实施省规公路建设项目29公里、市规公路建设项目110公里。作为唯一被点名单位,我县道路交通扶贫工作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得到高度肯定和专题推介。2016年以来,全县实施安全饮水工程项目14个,使2.56万名贫困人口实现安全饮水条件。今年,全县清淤扩容山塘518口,河坝整修23座,疏浚沟渠70公里,在24个省定贫困村实施农网改造。
设岗加培训,转移就业广见成效,贫困户的脱贫参与度持续增强
镜头二
“进入森林防火特护期,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管护工作。”10月8日,龙田镇龙田社区红日组村民梁长文采取逐户上门的方式,向当地一些村民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梁长文一家6口人,属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5年上半年起,他成为当地一名林业产业项目管护员,在所负责的范围内开展森林防火、林木管护抚育等工作,每年领取6000多元的工资和补助。
大量事实证明,贫困群众的获得感与自身参与度直接相关联。在谋求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自身参与度越高者,其获得感就越强。为此,我县多措并举,想方设法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度,致力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在这系列措施中,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多途径力促一批批贫困群众顺利实现转移就业,收到广泛成效。
根据统一部署,全县各省定贫困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设置公益岗位,使不少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包括5个保洁员岗位、12个林业产业项目管护员岗位等17个长期岗位,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等临时岗位在内,龙田社区为贫困群众所设置的公益岗位有60多个。在黄材镇崔坪村毛腊组,贫困群众李命贵已在保洁员岗位上干了近3年,其工作得到当地干群的一致好评,他因此每月能获取600元工资。该村共为贫困群众设置公益岗位20多个,包括保洁员、美丽乡村建设维护等。
为使就业扶贫得到系统持续深入实施,我县成立了就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就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全县就业扶贫工作推进会议。开展基层平台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全面落实劳务协作脱贫信息系统平台数据录入工作。采集贫困劳动力信息,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信息台账。针对贫困户的需求,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到村到户工程。2016年,组织举办免费就业轮训43期、培训贫困群众3740人,举办“长沙大河西农产品物流中心专场招聘会”“聚焦精准扶贫·共赴小康社会”“沩山扶贫招聘会”等专题招聘会10多场,全县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3362人,贫困户通过发展就业实现增收5000万元以上。
今年,全县组织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60场,建立“三张清单”,收录贫困劳动力信息13632条、贫困“两后生”386条。免费开展就业轮训51期,培训贫困群众1746人,完成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60人。年初以来,全县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3013人。
“漫灌”变“滴灌”,扶贫产业蓬勃发展,贫困户攻坚内生动力深度激发
镜头三
“如今政策这么好,自己更要努力,用心喂下去。”8月21日,在县畜牧兽医水产局的组织下,东湖塘镇麻山村谢泥坪组村民钟玉香再次领养了2头花猪仔。这个贫困家庭领养的第一批3头花猪在今年正月间出栏,获得纯利超过3000元。当天,麻山村的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养了48头免费花猪仔。
有效实施产业扶贫,是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就此,我县通过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实施龙头带动、成立专业合作社、发放“滴灌式”产业扶贫资金、拓展产品销路等措施,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以“四跟四走”产业扶贫为重点,花猪、茶叶等扶贫产业蓬勃发展,大量贫困群众增收目标持续实现,贫困户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得以深度激发。
2015年11月,花猪产业扶贫试点在流沙河启动,通过企业保底收购、财政支持奖补、公共服务到位、金融保险支持等形式,探索实施政府、贫困户、龙头企业三方参与的“3+X”产业扶贫模式。2016年5月,第一批扶贫花猪顺利出栏,平均每头花猪为贫困户增收900元。之后,这一扶贫产业在多个乡镇推广。到今年8月底,全县共免费发放花猪仔2380头,340户贫困户通过养殖这些花猪户均增收6000多元。
2016年,我县“滴灌式”产业扶贫项目共扶持4460 户12000人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带动贫困户增收2000万元;组织实施了1个省级重点产业扶贫项目、20个市级产业扶贫项目,125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县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项目,推动全县产业扶贫发展。今年,全县“四跟四走”“滴灌式”产业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共计实施“四跟四走”产业扶贫项目71个,带动2859户贫困户就业务工、发展生产;有7607户贫困户参与“滴灌式”产业扶贫,预计发放县级扶持资金861.6万元。
这些扶贫措施,受到广大贫困户的热烈欢迎;扶贫产业的发展,得到广大贫困户的积极参与。在沩山乡同庆村,贫困户张国雄家种植茶叶4亩。茶苗免费,连续3年获得免费提供的肥料,参加了3次免费技术培训……在种植茶叶的过程中,他家获得了众多帮扶。“望种就要望收,要种就要种好。”对于自家茶园的管护,老张是全身心投入,今年光是除草就已进行3次。2014年种植的2亩多茶叶,今春首次开园采摘,为他家带来近4000元收入。“要把这些猪喂好,小孙女读初三了,不能再让她像姐姐那样没钱读书。”在流沙河镇草冲村石排组村民郭伏秀看来,让孩子多读书是摆脱贫困的一个根本举措,坚持把“扶贫花猪”养好,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支撑。去年下半年,老人领养的4头花猪出栏后,获得5000多元纯利。在脱贫路上,拥有厚重获得感之后,这位花甲老农在脱贫产业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动力与信心,正好是全县大量贫困群众的代表。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龚再蓉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