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井冈山之行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胡雅婷 编辑:陶湘 2017-10-10 09:57:54
—分享—

  在未到达吉安市茨坪镇前,只知道井冈山,且以为井冈山是一座山,而非一群山。

  今天所说的“井冈山”则指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从湘南起义、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会师吉安市茨坪镇后开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区域。范围是赣湘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的“六县一山”,分别指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湖南的酃县、茶陵,一山是指井冈山。

  当年的黄洋界保卫战极其壮烈,连绵不绝的山峦像无数的英雄屹立于天地之间。今天的黄洋界森涛阵阵,纪念碑直插云霄,炮火光顾的烙印被森林深深抓紧。而我听到毛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被风一遍又一遍吟诵: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今天大井的毛泽东旧居风景秀美,所处隐秘,将根据地的智囊安置在此是极佳选择。天空洁净的蓝令这片田园风光更加恬静清宁,试想毛泽东当年在炮声间息时穿过清澈见底的溪流,遥想长沙的杨开慧与家人,苦思共产党革命的路线,这铁血汉子兴许无暇顾及四野的美景,但对四周山高路远托起的星光十分惦记,才会有开辟新中国道路的远大宏图。

  在烈士陵园纪念碑前,我的目光投向石碑上那些似曾相识的名字,一遍遍默念。如果可以让他们活过来,一定亲自为他们缝新衣,做南瓜竹笋以外的食物。然而,他们的灵魂已扎根在赣江两岸人民的心中,肉身化作泥土使这方山水日夜蓬勃。

  走进井冈山,处处都能闻到销烟的气息,也能感受到这块土地新生后的茂盛。她就是为中国革命而生。江西自古以来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庐山与滕王阁厚重的人文历史共同影响着赣南。吉安有“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金庐陵”之称,培育了享誉中华、光耀千秋的庐陵文化。而明代中晚期的游侠徐霞客曾四到江西,他在游记中写下在吉安县一个叫梅林渡的地方,所坐船只刚刚挂起帆,便遭遇凶险。“忽有顺水舟叱咤而至,掀篷逼舟,痛殴舟人而缚之,盖此间棍徒托言解官银,而以拿舟吓诈舟人也。”还在广信府上饶等地屡遭强盗,大量盗贼几乎连篇累牍充斥在他笔下。

  这样一个多元复杂的地方,民众迁徙频繁,客家人尤其多,山区民风彪悍,平原民风儒学,两两相合,文武相济是战争艺术。尽管井冈山根据地的领导者非本地人,但基层与中坚力量是决定胜败的重要因素。时势造英雄,井冈山因炮火的洗礼在中国的大地上成为顶天立地的“中国第一山”。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胡雅婷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