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守望相助 亲如一家

编辑:陶湘 2017-09-15 09:47:57
—分享—

宁乡已形成“邻里共享社区温暖”的喜人景象

胡永红(左)陪许钰崃在小区玩耍。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彭倚 小范婷)

古人云:“千金买宅,万金买邻。”孟子也曾说,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如今,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日益变化,社区内居民住宅楼越建越多。在钢筋水泥的隔离下,如何让邻里关系更和谐?如何传承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

近年来,我县积极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让社区中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疏远的邻里亲近起来、寂寞的楼道热闹起来,形成“一家有难大家帮、邻里共享社区温暖”的新格局,激发了居民的奉献精神,关心社区、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好心汉】瘫痪邻居在他的护理下站起来了

王干强住在和美华庭5栋4单元。闲暇之余,他喜欢在小区里转悠,为小区居民修理电风扇、自行车等。今年8月12日,在帮邻居叶贵琳修好风扇搬过去时,发现叶贵琳的儿子周铁宁瘫痪在床。据了解,周铁宁今年52岁,三年前,因中风而导致严重偏瘫,脚都无法抬起,说话发音含混不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三年来,一直靠70多岁的母亲叶贵琳照顾。叶贵琳也常年患病,仅80斤重,却要照顾150多斤重的儿子,可谓吃尽了苦头。因为扶不动儿子,去年周铁宁几次摔倒,病情更加严重了。了解情况后,王干强就决定要帮助这对母子。

从8月13日开始,王干强每天一早就来到周家按照所制定的康复计划,为他按摩、温灸、艾灸,指导周铁宁练习走路,给他加油打气。有时,他还带着自己做好的鸡蛋饼、汤等食物过来。8天后,周铁宁可以站起来了,更让人激动的是,他拄着拐杖慢慢地走了三步。8月24日,周铁宁拄着拐杖能在家里走一圈了。此后几天里,除了每天的护理,王干强开始带着周铁宁来到家门口的前坪进行练习。王干强说,下一阶段,就要锻炼周铁宁不用人扶、不用拐杖也能行走,“希望他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行走。”

【爱心人】她把母爱给了社区孤女

胡永红是白马桥街道凤形社区的一名干部。许钰崃的父母在世时,家里比较困难,是社区的帮扶对象,胡永红与其打交道非常多。许钰崃的母亲也经常来找胡永红倾诉。2015年,许钰崃的父母亲相继因病去世,这对于当时年仅10岁的许钰崃说,是巨大的打击和沉重的伤痛。对于许钰崃心中的伤痛,胡永红知道只能用更多的爱来淡化。“帮她母亲办完后事后,我就想,我一定要好好爱她。”于是,胡永红工作之余经常去看望许钰崃。带她去逛街,给她买衣服,带她到餐厅吃饭,帮她补习功课,开卧谈会说悄悄话,陪她过生日……一个母亲会为女儿做的,胡永红几乎都做了。

去年9月,许钰崃要上初中了。考虑到许钰崃的爷爷奶奶已是8旬高龄,自顾不暇。胡永红便与学校联系,安排许钰崃住宿,并多方协调,减免了许钰崃的寄宿费。开学那天,胡永红带许钰崃报名后,带着她到沙河市场、县城大型超市等处,逛了大半天,将箱子、桶子、衣架等各种生活用品全部买齐了。此后,每到周五,胡永红只要有空就去学校把许钰崃接到自己家里,给她做好吃的,帮忙洗好没有洗干净的衣服,了解学习上的情况。许钰崃学校的家长微信群里,留的也是胡永红的微信。胡永红还经常与班主任联系,了解许钰崃在学校的情况。学校的事情需要家长签字的,也都是胡永红在做。

今年暑假,胡永红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许爷爷又生病了,胡永红便将许钰崃安排到自己娘家住了10多天。“在我娘家,钰崃和我侄女成为了无话不说的闺蜜。”胡永红笑着说。

对于许钰崃缺失的爱,胡永红在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一点点弥补。“她有时候会一个人偷偷地哭。”胡永红说,许钰崃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不会在人前表达自己的伤痛情绪。“所以我经常和她谈心,疏解她心中的痛苦,也希望她能够从我的爱中感受到温暖和庇护。”但胡永红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我觉得物质上她需要的并不是特别多,主要是精神上缺爱,我对她的关心还少了。”胡永红说,许钰崃非常可爱。“感觉怎么爱都爱不够,只想给她更多的爱。”

【良心价】八旬老人帮邻里理发只收3元

在一环路湘核华府锦绣苑路边的一间小房子里,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给附近的老人理发只收3元,深受老人们的喜爱和好评。

老奶奶的理发店是一楼的一间杂房,店内的理发用品器具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设备。老奶奶姓郑,是核工业304大队的退休职工,退休前曾担任过党小组组长、支部委员。60岁那年老伴去世后,郑奶奶的生活一下子变得空落落的,她总觉得要做点什么才能弥补失去亲人的心情。于是,她拿出年轻时帮别人剪头的工具,又淘来了一张理发座椅,在家里开了个理发店。这一剪就是20多年,郑奶奶的理发手艺早已炉火纯青,周边小区甚至好几公里外的老人都慕名而来,店外摆的五六把凳子经常坐满了排队等候理发的老人。有时听说有行动不便的老人,郑奶奶还提着理发工具上门服务。

之前,郑奶奶理发只收1.5元,这样坚持了10多年。早几年在大家多次劝说下,郑奶奶才将理发价格“涨”至3元。有时来理发的老人看她手艺精湛,多给几元钱,她都要退掉,坚决不多收一分钱。

其实,老奶奶早已名声在外,有很多人想来采访报道她,都被她一一拒绝了。“我80多岁了,不图名不图钱,就图个自己高兴。因为给人理发,我有了精神寄托,感觉人生有了新的意义。”或许,只有经历了80多年风风雨雨的老奶奶,才会说出如此淡泊名利的话语。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