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造绿复绿工作掠影
编者按
自2014年启动“三年造绿大行动”以来,宁乡人发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可谓是“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百米见园”。在2017年至2019年的“新三年造绿大行动”中,我县将大力实施生态格局优化、城乡公园、立体绿化、增花添彩、绿色共建共享五大工程,全面提升县域绿化量,着力打造生态景观,不断优化环境品质,高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宁乡,在一抹抹绿色中蓬勃发展……

宁乡企业文化公园在带给市民们满眼葱绿的同时,还充分展示了本土企业和企业家的风采。通讯员 龚勋 摄
□本报记者 龚再蓉
昨日,紧张的期末考试已经结束,玉潭街道城北中学春城校区初二年级学生小何与3名同学一起,来到宁乡大道附近的宁乡企业文化公园,饶有兴趣地计算着这个新建的特色公园汇聚了宁乡企业的多少个知名品牌。
近年来,我县以创建和谐人居环境为主题,秉承“丰富‘绿’的内涵,做足‘美’的文章,彰显‘高’的品质”的造绿发展理念,按照“文化引领绿化,文化景观园林”的整体要求,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造绿工作,着力推动特色绿化项目的深入实施,大胆探索“政府送树,群众栽树”造绿新模式,造绿复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以来,全县46个绿化项目完成进度居全市第一,一批城乡公园文化特色全面彰显,全民义务植树株数创历史新高,一片片新绿扮靓楚沩大地,“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国家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宁乡人惬意地生活在“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百米见园”的环境中。
实施五大工程,启动绿化项目46个,完成进度居全市第一
镜头一:“又变了大样,真是越来越漂亮了。”昨日,益阳人贺先生从长张高速公路宁乡大道出口来到宁乡,驾车在两厢绿植郁郁葱葱的宁乡大道上前行,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油然而生。他深有感慨地表示,几个月没来,作为宁乡县城的“迎宾路”,宁乡大道的生态品位上到了一个全新档次。
令贺先生大发感慨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宁乡大道增花添彩项目的成功实施。该大道全长5.8公里,原有铁树、红檵木、小叶女贞、紫薇、枸骨、雪松、杜鹃等绿化植物。今年,在原有绿化植物的基础上,新种植了1500余株茶花树和红枫,花坛边缘种植茶梅面积4000余平方米,彩色乔灌木与原有绿色植物组合搭配,打造出“一路一花、一路一树、一路一景”的景观效果。
大力推进绿化项目建设,是我县造绿复绿工作取得实在成效的关键举措。其中,市民廉洁文化公园绿化项目绿化面积315亩,种植腊梅、杨梅、银杏等乔木1.8万多株,南天竹、杜鹃、红叶石楠等灌木面积4万多平方米,铺植草皮18万平方米,为市民接受康洁教育、进行休闲健身创设上好环境。炭河古城绿化项目,种植香樟、桂花、水杉、池杉等高大乔木3.28万株,紫薇、木槿、花石榴等小乔木4.83万株,紫藤、凌霄、油麻藤等藤本植物2.8万株,杜鹃、金森女贞等地被小苗5万平方米,芭蕉、美人蕉、鸢尾等水生植物2万株,铺植草皮、草毯6万平方米,播撒花草种子30万平方米,对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据县三年造绿大行动办公室统计,今年以来,我县以创建和谐人居环境为主题,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提质造绿工作,大力实施生态格局优化、城乡公园、立体绿化、增花添彩、绿色共建共享五大工程,启动实施绿化建设项目46个,规划建设面积34855亩。到目前,已完成建设面积33150亩,完成进度95.1%;投入资金11.5亿元,完成进度85.3%。绿化进度完成情况排名全市第一。
突出文化引领,打造城乡公园,造绿复绿内涵得以深度丰富
镜头二:“这些天下雨,孩子还是吵着要来玩。”昨日上午,赶着雨停的时段,市民刘女士带着两岁多的儿子来到船形山公园游玩。春节过后,这个位于金洲大道旁的精品城市公园成为了越来越多市民休闲的好去处。矗立于该公园山顶的金属帆雕塑是一个标志性建筑,高达30米,上面设置4万多个点光源,被称为我国中部地区“第一帆”。

宁乡经开区的船形山生态文化公园。本报通讯员 罗超群 摄

彩色乔灌木与原有绿色植物组合搭配。

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本报记者 邹麟 摄

位于大屯营镇的靳江源湿地文化公园。
城市原生态中心公园,是我县全力推进造绿复绿工作的鸿篇巨制。该公园规划投资17亿元,控规1.3万亩,创造全国县级城市之最,将极大地提升城市品质、扩展发展空间、增进人民福祉。目前,范围内538户在一个月内完成征地拆迁。
以城市原生态中心公园为核心,各类城乡公园建设在楚沩大地全面铺开。其中,白马、通益等5个社区小游园建成运营,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杨林桥道德文化公园等34个颇具特色的乡村公园完成建设,形成了“众星拱月”的公园建设格局,为长沙“千园之城”建设展示有力的责任担当与独特风采。
多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文化强县”发展战略,突出文化引领绿化,将宁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树种、花卉本身蕴涵的文化元素,融入绿化建设中。作为城市原生态中心公园的一期工程,公园以绿色展示企业风采,每个企业一棵树,一个园区一片林,并在企业种植的大树下,布置了以企业标识、核心价值观、产品形象和二维码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微景观,寓意企业扎根宁乡、茁壮成长,既表达了对企业的尊重,也增进了企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万亩城市原生态中心公园,建设“姓氏文化公园”、“英才文化公园”和“公仆文化公园”,致力体现“家园文化”;市民廉洁文化公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市民休闲健身为核心,集廉洁教育与自然体验于一体;靳江源湿地文化公园,绵延靳江河两岸从道林到花明楼23公里,体现了宁乡原生态自然文化; 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突出“西周文化”,彰显“南中国青铜文化之乡”的历史积淀;道林乡土文化公园彰显“乡土中国”文化,让每位游客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各乡村公园,则彰显了孝德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这些城乡公园的建设,无一不突出文化引领,使全县造绿复绿内涵得以深度丰富。
全县干群一齐动手,义务植树300余万株,数量创历史新高
镜头三:3月9日,党的十八大代表毛雨时、叶钦、张国庆与驻宁官兵、我县干群等500多人,在流沙河镇罘罳峰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种植香樟、桂花、茶花、红叶石楠、红桎木等苗木1400多株。
今年是新一轮三年造绿大行动的开局之年,全民义务植树则是造绿大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今春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从2月下旬启动,至4月初结束。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在楚沩大地上,掀起了义务植树高潮。据统计,在本轮全民造绿行动中,全县共义务植树302.4万株,为目标任务的120%,义务植树数量创历年新高。同时,全县高标准建设市、县级、乡镇(街道)义务植树示范基地39个,其他义务植树基地51个。
我县注重“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花园式屋场评选和脱贫攻坚等工作,探索“政府送树、群众栽树”造绿复绿模式,打造一个利民生、促发展、能复制、可借鉴的田园综合体,计划3年时间每年统筹归集各类资金1000万元,由政府免费提供果树、乡土树种等苗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在房前屋后、空坪隙地、乡村道路旁种植果木林、风景林和用材林。
目前,这种新模式已在全县20个行政村试点,有效融洽了干群关系,大大激发了群众参与造绿复绿的积极性。今年春天,在花明楼镇杨林桥村,当地村民便以这种模式义务植树17万多株。通过主动参与义务植树、庭院绿化美化、美丽屋场建设等活动,全村7500多名村民都成为市级绿色示范村庄创建者。这样,杨林桥村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不仅当地村民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还吸引不少城里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根据规划,这种模式在年内将在全县全面铺开,真正发挥人民群众造绿复绿的主体作用。
与此同时,除参与更广泛外,今春全县义务植树还具有形式更多样、树种更丰富、服务更到位、定位更精准等特色。所种植的苗木,除往年常见的香樟、桂花、茶花、红叶石楠等常规树种外,还有红豆杉、香榧、楠木、榉树、银杏等名贵树种,总种类达20多种,有效丰富了生态建设体系。以县林业局为主,通过公示基地信息,制作发放植树技术规程光盘和手册,安排专门人员到基层进行技术指导,安排专项苗木经费等措施,为义务植树活动提供了更加到位的服务。全面服务“四个打造”发展战略,植树阵地从传统的荒山荒地向道路、水系、公园、庭院、学校等地转移,义务植树呈遍地开花之势。在社会各界协力推进下,全县造绿复绿工作再绘新画卷。

▲位于道林镇的乡土文化公园。

部分绿化项目情况简介
【城市原生态中心公园】
项目建设控规面积1.3万亩,投资17亿元,创造全国县级城市公园之最,以中心花园的品位、城市绿肺的功能,在园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万亩原生态隔离带。
【宁乡企业文化公园】
项目占地378亩,第一期100亩,进驻100家企业,新增草坪5.2万平方米,沿水修建防腐木栈道365米。
【市民廉洁文化公园】
项目占地面积365亩,其中绿化面积315亩,种植腊梅、杨梅、银杏等乔木1.8万多株,南天竹、杜鹃、红叶石楠等灌木4万多平方米,铺植草皮18万平方米。
【船形山生态文化公园】
公园东临沩水,以“船”为主题,项目建设面积约5万平方米,配套广场、游步道、景观小品,修缮山体绿化2.8万平方米,边坡绿化6123平方米,景观绿化建设1.万多平方米。
【遗址文化公园】
项目位于黄材炭河西周文化古城,包括历史文化墙、楚王秉戈、古驿道长廊等十大景观,主要树种为椤树、朴树、樟树等常绿阔叶林,间种樱花、红枫等彩化植物。
【乡土文化公园】
项目依托道林古镇,绿化面积约3.8万平方米,绿化树种以香樟、垂柳等乡土苗木为主,常绿树种搭配落叶彩叶植物,配合景观竹、草皮等点缀,打造自然、观赏独特的乡土文化和古朴的乡村风光。
【大科园创新文化公园】
项目占地2.3万平方米,按照“高端、绿色、智慧”的设计理念,通过植物色彩形态的变化、盛花期的承接,呈示春芽、夏花、秋叶、冬枝四季景观,利用大乔、 中乔、灌木、地被的多层次搭配和植物季相,营造舒适、恬静的人居环境,体验多元性、参与性、互动性的工作生活新景观。
【靳江源湿地文化公园】
按照“开阔、自然、野趣、绿色”的总体要求,项目以下游段的“乡野景观湿地”、中游段的“原生景观湿地”、上游段的“人居景观湿地”,对应明晰湿地的游憩区、保育区、功能区,还原美术家的构想,吸引摄影师的眼球,留下旅行者的脚步,增进老百姓的福祉,提升运营商的价值。 本报记者 龚再蓉 整理

宁乡企业文化公园美景如画。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宁乡三年造绿大行动办公室提供。
编辑:陶湘